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有趣的是她的创意,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场景、一群人,5500个日日夜夜,为了“星期三”,为了每周“星期三”的这份报纸,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绪、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在风和日丽,或者暴风骤雨中的许多值得的怀念、怀想的、所留下的足迹,都那样鲜活地在书中完美地表达出来。更有趣的是她有大量的插图,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栩栩如生,那样的有情趣!那样的真实。这些图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有机的组成部分,图与文字相互映衬、看了图片急于想看文字,看了文字急于要看图片,或感动,或感慨,或沉思,或禁不住也要一起抒怀。此书,不仅仅有趣,更在于她有魂,爱之魂。一个“爱”字贯穿全书,爱这张报纸、爱这个团队、爱这样的工作状态、爱每一个大家相处的日子,以及所有的美妙的气息。
有更多的人更合适为这本书写序,中国教师报的一位记者,她的视野、她的学历、她的师长朋友,决定了她应该有更多的选择。很荣幸作者选择了我,我很惶恐,从心底里说的话,惶恐的直接表现,迟迟没能下笔,这是一份迟交的作业,直至作者最后发狠话:下周书稿要交出版社了,您的序呢?其实,心头一直在思考,如何写?写什么?
作者梁颖宁在“写在前面的话中”说:“记得前几天,一位友人问我,你用一句话描述在中国教师报的感受?你们团队的形象?假如有一天,你一旦离开了,你会怎样?说实话,这些问题问的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略加思索,回答到:‘大家庭、兄弟姐妹、依依难舍’”。这里的所谓“友人”,即是我。没有准备的回答、不假思索的回答,才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回答。那是自然如清泉一样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答案。梁颖宁是深深爱着她的《中国教师报》、爱着她的同事、同伴。“爱”是这本《星期三——我们是中国教师报人》的唯一主题,是她对《中国教师报》、对她的同事、同伴之爱的最美妙的自我诠释。每星期三是《中国教师报》出刊的日子,星期三即代表着中国教师报,深深爱着星期三的人,那也是最爱着教师的人。
我认识作者时间不长,两年前在东北佳木斯召开的一次校长论坛上。那是中国教师报举办的活动,编辑部邀请我与会做一个演讲,我千里迢迢去,只给了我半个小时的时间。我看图说话,从一张张图片中,乃至从一张张不经意看到的图片中感悟教育。我匆匆忙忙言不达意、言不由衷。不料,会后梁颖宁对我大为赞赏,并互加了微信,成为微信好友。乃至现在几乎天天在微信朋友圈相遇、相见。
中国教师报我有一些很好的朋友,梁颖宁书中说到、写到的人,有的我也认识,并熟悉。她的同伴告诉我,梁颖宁是一位成长于内蒙的才女。她钟爱《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报》也钟爱她。大学毕业被在招聘“骗”来之后,有好多机会可以离开、可以去更好的、更有前途的地方,她都没有舍得离开。一个人把自己的青春、理想与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岗位、自己的单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她呈现出来的爱最美丽。
因为要写序,有幸先一步读到了书稿,真是一本别有洞天的书,分三个部分“这群人”、“点滴事”、“那场景”。从点到面,从面到线,从宏观场景,到微观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十五年的办报进程。我读到的是一本艺术化了的、文学化了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是生动的、有细节的、有情有感的,更重要的是有灵魂,有肉身,而且是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单看每一集的标题就很吸引人,比如,“敢于‘放手’的振海副社长”、“幽默的永亮”、“温柔的东东”、“人见人爱的和保”、“康丽结婚了”、“当了爸爸的清源”、“暖男宏太”、“嫁到加拿大的郭瑞”、“女博士绍芬”等等,看到题目,就想去翻开阅读。
雷振海副社长“为人善良实诚,对下属平易近人,从来没有‘大领导’的架子,那么的谦逊谦和。所以,我们似乎都有‘不怕领导’的感觉。仔细琢磨,这种感觉是源于雷社长对我们的尊重,和他接触过的人,一定和我有同感!”何尝不如是,今年上半年中国教师报在宁波举行全国校长大会,邀我到会演讲,雷社长坐在台下,双目炯炯、聚精会神、不时地微笑、不时地点头,给人信心,让人亲切。白宏太他的文字的敏锐、深刻,《最中国的学校》的长篇通讯报道,即是由他主笔的,我在苏州十中当校长期间,每一个重要关头,他都及时撰文给予提炼、总结并鼓励、推介,是我的老朋友了。“写到宏太,画到宏太,我才发现,在我们编辑部还有一位‘标准版的美男子’,那就是宏太,浓眉大眼,玉树临风,气宇轩昂!”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宏太的另一面“很惭愧地说,我们办公室所有的绿植基本都是宏太‘养’着。宏太有一段时间被借调到教育部工作,办公室里的绿植遭了殃,各个枯蔫焦黄,那些个绿植‘失宠’了。”“有一次,宏太回到办公室拿东西,只见他拿起盛水的容器,又在一盆一盆浇着花。”我所熟悉的宏太,加上书中梁颖宁描述的宏太,才全面,宏太的形象瞬间立体、丰满的一个人站立在我们面前了。
梁颖宁是一个真诚的人,真诚地都不敢与她说话时调侃、夸张、说反话。心底很纯,她在草原之地长大,大漠的旷风,又铸就了直率、爽朗的性格,加之一个艺术人,与之交往感受到的是那种北方的旷达与温情。她对父母总是怀着感恩的心情,那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从小浸润其中,铺就了她人生的底色。艺术的长期熏陶,那是一种完整的美育过程,铸就了她的性格、形成了她的三观,以至对她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凭我的直觉,她既是一个内敛的人,又是一个爽朗的人。她的个性的两极呈现,要看她遇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她敏感、敏锐,那是她对真善美的判断。善良,那是对朋友;毫不留情、针锋相对,那是心里有她的价值判断。因为这样的个性,所以,才呈现与之相吻合的这本书。
读完这本《星期三——我们是中国教师报人》第一个感觉即是真诚。比如第二辑“点滴事”中的“爱美的女同胞”“被‘欺负’的男同胞”、“几个‘留守儿童’”等无不如此。第二个感觉:温馨,看一段文字:“一张照片,飘入我的脑海。我手捧着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身边围了很多人,好像有盈盈、小吴、小解、秋菊、小高、朝宏、高姐姐、老茅、杨老师、王军、茂哥、王老师,等等。那个时候的我,还是单身,看上去十分幼稚。当时,我们只有一间大办公室,近二十多人在里面办公,就是现在的701。编辑部主任也只是在一进门对面的小空间里办公,找主任商量版面的事情时,倒也十分方便。别看我们那块尺寸之地,人气可足了,每天编辑部里的才子才女们是妙语连连,谈笑风生。”仿佛我也到了那个场景,仿佛我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读着即温馨地向往着,难道有读者会不这样吗?
我特别喜欢她的“写在前面的话”,真诚、温馨又唯美。我读此书的第三个感觉即是唯美。唯美的文字加上她更唯美的插图,真是到了唯美的极致。本书文字是“爱的宣言”,而一幅又一幅图片,以美的形式诠释了“爱的内涵”,看到图片,进入我的脑海的是“活力,青春的活力”这几个字。一个个编辑部熟悉的与不熟悉的面孔,他们的在画面中独到、鲜明、靓丽的姿态、姿势,是他们生命光彩的美妙呈现。一幅幅素描、特写,出差途中、日常办公,直至墙上的通知,劳苦功高的打印机,701编辑部门口等这些细节、这些角落、这些工作的瞬间,无不赋予美、赋予工作的美、生活的美、生命的美。几个月前,我跟随中国教育报刊社夏越副社长去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寨“送教”,旅途中曾聊到中国教师报的十五年历程、聊到这群人,聊到梁颖宁正在写的这本书,夏社长说:我常被他们感动,我为他们骄傲,说着的时候,她满脸都是快乐的微笑。
这本书是独特的,教育媒体人自己为自己留下了真实的身影,是那样的鲜活。整本书不说教、不空洞,满满的都是情感、都是故事。爱是她的灵魂,也是她的肉身。中国教师报的记者编辑队伍,整体性的、直观的、形象的展示给大家,是读者的荣幸。阅读即是在感知细节,爱的细节,即审美地感知这个团队,审美地认识欣赏这个团队,也包括审美地感受这个人——作者,她的爱心,她的职业精神,跟着她,进入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媒体人的独特世界。这个世界是为别人服务的,是为教育服务的,是为学校服务的,更重要的是为校长教师服务的。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为中国的教师,为整个的中国的教师团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不可磨灭的、不可无、不可缺的勤勉工作,没有他们,我们的教育,或者说我们的教师队伍不会是这个样子。在每一个关头,在每一个重大时刻,都有他们的呐喊、呼叫、呼唤。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身影,中国教育不会忘记、中国学校不会忘记、中国教师不会忘记。作者在“写在后面”说,“我只想把我想说的写出来”,此刻,我也想说,读了这本书,我也是“只想把我想说的写出来”,我相信,读了这本《星期三——我们是中国教师报人》,更不会忘记他们这群可敬可爱的教育媒体人。
是为序
2018年10月30日,于修竹清风斋
(《星期三——我们是中国教师报人》梁颖宁著,即将出版,文中插图均由梁颖宁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