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是教育的肿瘤现在,教育上的一刀切,特别多。上级发文,往往有“一律不准”的字句。比如,假如某地发生一件校园伤害事件,各地马上闻风而动,立即层层发文,要求各校一定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然后,一定会提醒“一律不准。”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活动不能搞,都要一刀切。引以为戒这不错,为何平时不把校园安全当作首要的学校管理工作来落实呢?非等了别人出问题,才惊醒,又往往纠错过头。又比如,某校外出春游、秋游,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出了安全问题,有师生伤亡。其他地方一定马上警钟敲响,马上发文,强调一律不准春游、秋游,与大型师生外出活动。往往为了安全,把该在校外举行的教育活动一律取消,视为洪水猛兽。大家反思一下,如今有多少地方、学校师生是一律不得外出活动的?这些“一律不准”,有时真的匪夷所思。这种“一刀切”,实质是“懒政”行为,没有担当的表现,因噎废食。不仅在学校安全工作是这样,常常表现在学校工作的诸多方面。比如,有些地方的有些学校学生负担太重,在校时间太长,可解决这个问题,又不是针对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分类、多元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而是“一刀切”:统一规定小学一律下午三点半前放学、初中一律四点半必须校园清场,等等。不管师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管家长能不能接受,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事。到了假期,又为了防止学校加班加点补课,又是一刀切,规定假期学生一律不准到学校,假期开展正常的社会实践也不能到学校,一旦被举报、被查实,校长一律免职。可社会、家长学生有“补课”的需求,学校不作为,社会看到了商机,这些年教育教学培训机构多如牛毛,做得做越精致化,集团化办机构,实施个性化服务,什么一对一、什么兴趣辅导、什么竞赛训练、单学科全学科,等等,只要有需求,马上开拓对应。学校放弃阵地,机构大有作为,使得学校很被动,被拖着消极走。危害极大,后果开始一一呈现,现在,突然醒悟,要抓整治,要一刀切禁止,可是早已放虎归山,难上加难,只能自食其果。
义务教育的内涵,包括教育的公平,但是公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主义。针对不同的学生,学校实施分层教学、举办相关的特色班、特长班。有些地方变了味,成了快慢班、重点班,抓了少数尖子而牺牲了大多数学生,暴露了许多弊端。于是,教育部门全力纠错,这都对,也很有必要。可是,又是“一刀切”。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一律不得分各种班,包括特色班、特长班,一律平均分班。什么叫平均分班?依据考试成绩,主要是分班考试成绩,每个班的平均成绩要一模一样,不差半分一分。这个成绩真的就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水平?分数之外的各种情况可以忽略不计?对真心诚意做教改、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和假心假意做教改,挂羊头卖狗肉,以因材施教的名义强化功利教育的,同等对待,一律禁止,好坏不分,是非不分,怎么能真正办好教育?管好教育?义务教育实施“就近入学”,为防止“择校”引发的种种问题。有的地方采取“零择校”的政策,一个也不得择,一刀切。都是“零”,怎么做得到?太绝对了。热门学校有余额,于是,搞摇号,即抽签。如此好像能解决问题,教育部门也不用烦心、担心了。可是社会上烧香拜佛的多了,家长都寄托于菩萨,寺庙热闹了,香火旺盛。本来公办、民办还有点区别,毕竟体质不同,让民办学校多一点活力,允许公、民办分开招生,现在一刀切,都一个模式了,还要民办学校干什么?好学校、差学校都切上一刀,人不管生什么病,都吃一样的药,真有的让人哭笑不得。浙江一位教育资深媒体人士,说得好:“公立义务教育入学也搞摇号,谓之教育均衡,实属行政懒政。”人们说了多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流水线,不能一个模式、一个规格地生产,遇到具体事情都记不得了。
前几天,我写了《孟母三迁,是为了“择校”,选好老师、好同学、好教育》一文,对择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教育与咨询心理学系戴耘教授看到了,在微信上留言,他说:“尖端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特殊氛围和特定资源,因此,每个社会还必须重视这种小众的教育需求,并且警惕把教育平等和公平等同于教育平均主义,差异化的教育卓越往往能实现公平,因为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导致的零和博弈。”这段话,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当我们竭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引发另一个尖锐的矛盾。遇到问题,“一刀切”,简单又方便,省力而保险。忘掉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千差万差的,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模式、一种办法去解决,无论怎样努力都会适得其反。只知道维护了一方利益,而不尊重和维护其他各方利益,会暴露更多的问题。对事物,尤其是对复杂的事物要作具体分析,而不能采用一个标准、一个政策来对待,后患无穷。所以,我说“一刀切”,是学校教育的“肿瘤”,“肿瘤”当然有良性、有恶性的区别,尽管如此还是要抓紧治疗、要吃药、要开刀,否则会引发并发症、病情会恶化,那时候就晚了,结局大家可想而知。2020年5月10日于真水无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