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月是李政道先生九十周岁诞辰。我是从微信朋友圈知道的,很不安,错过了当日写诗文为他祝福的机会。这几天,一直放不下这个事情。我想说说他:
我见过他几次,离今天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清明之后,他回国访学交流,也来苏州为他的夫人扫墓,顺道来母校即我们学校看看,这是一个异常有情意的人,夫人去世后,几乎每年都会来苏州为她扫墓。李政道的外公外婆家在苏州,曾在苏州生活过,因而在我们学校读过书。夫人去世,他执意把夫人葬在苏州,葬在外公外婆的身边。
我陪他在校园里走走,他对我说了一些读书的往事。他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问题出在老师与家长身上。他说,小孩,特别是小学里的小孩,老师考了99分,家长不满意、老师不满意。家长、老师会说,你能考100分为何要考99分呢?李政道说:其实那个最后一分是没有意义的。小孩子拿最后的一分比拿前面的99分都难,要化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拿最后没有深度价值的一分是不值得的。李政道说,这个问题,大陆存在,台湾、香港都存在。
接着,李政道回忆当年自己读中小学的情形。他说,他的父亲是一个对他既严格又不严格的人。对他的读书,只要每次超过80分就可以了。达不到80分不能过关,超过80分就不管他了。于是,李政道每次老师总是考在81分与82分之间。不多考,也不少考。李政道说,他在中小学时代,读了大量的书,这与他最后有一点发明创造是有很大关系的。李政道的一席话是发人深思的,今天我们提出,省下学生拿最后一分的时间,还学生一种完整的校园生活。
李政道走在校园里的时候,已经82岁了。侃侃而谈,待人温和,一派儒雅的样子。当时,我出了一本书,书名叫《感恩蔡元培》。我送给他,他要我签名。然后,他手捧我的《感恩蔡元培》与我合影,顾月华女士一起来,顾女士即是当今苏州的教育局长。高山仰止的大科学家,我我们面前卑谦如小学生,如何不让人更敬仰?
八年过去了,还时时想着这一个情景。2009年,我与昆明一中的赵灿东校长相遇,我们在高研班一期做同学。我们两人说,李政道是我的校友,杨振宁是他的校友,我们以母校的名义,创造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让他俩的手握到一起? 今天,我再把八年前,即2008年我在高三毕业典礼上的校长演讲,发于此,那是一个以李政道为主题的演讲,是送给孩子们离开母校之前的礼物:
以天之语,解物之道
柳袁照
今天,我们在这个曾经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的“振华堂”,举行2008届高三毕业生毕业典礼,有着异常感动的心情。我们从来不曾想到2008年的中国会遭遇到如此多的劫难。年初的雪灾,稍后的“骚乱”、“疫情”、“车祸”,特别是“5·12”四川大地震。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然而灾难当头,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应只是悲伤扼腕,坚强、雄起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还清楚地记得,5月15 日在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汇聚东操场,隆重举行“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仪式。在“爱的奉献”背景音乐声中,师生代表一一捐款,数额高达人民币28 万元,其场面之肃穆、之感人令人终身难忘。同学们,“以学校的每一天造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箴言。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承受了考验,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对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我相信,“5·15”捐款仪式,会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这个难忘的场面,一定唤醒了同学们的自觉的“责任意识”、“生命意识”,这个场景是充满情感而又融入理性智慧的教育境界。我曾偶然得悉,在座的同学中,在五月中旬,在应考的特殊时期,忘了这是耗竭精力、体力的艰难日子,瞒住家长和老师不留名的去为地震灾区献血,表现了十分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闪现出人性的大爱的光辉。同学们,在学校生活中,学做人永远是第一的,事实证明你们是好样的,希望你们永远做一个能直面各种困难,挺直的高尚人。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2008届会以自己特别光彩的形象,写在校史上的。三年前,江苏整体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你们是先行者,一路风雨走来,学校成为江苏省样板学校,为全国各兄弟学校提供了许多经验,母校永远会记得你们。我曾与你们中间的许多同学一起进行“研究性课题研究”,你们的成果《研究,刚刚开始——2005级高一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汇编》,将永远摆放在校史室里。我相信,从母校起步,你们这一步一定会迈得很坚实。今年5月12 日下午,新到任的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到我校视察,面对我们这所文化底蕴丰厚的学校,欣然题词:“名人汇聚、英才辈出”。是的,我们相信,努力着你们的努力,从母校出发,你们这个群体一定会走到人生与事业的光辉彼岸。就像你们的前辈校友费孝通、何泽慧、杨绛、李政道一样。
同学们,三天前,也就是5月28 日,我们敬爱的校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来到母校。他站在闻道廊学校为他镌刻的砖碑前,回忆当年的中学生活,回忆当年学校给他的影响,回忆三位老师给他的终身受益的教诲,露出了幸福的感恩神情。而后,李政道先生步入红楼,来到高二(6)班,即兴给学生作了物理科学的发展带来人类幸福生活的演讲。他开场就说,今年是发现望远镜400周年,望远镜的发现标志着人类科学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但中国的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多年,我们大家都要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但他一生都受到梵蒂冈的迫害,可黑暗的梵蒂冈终究阻止不了真理的传播,阻止不了科学的发展。历史在进步,社会发展的今天,但还会遇到各种困难,他勉励学生,好好学习迎接科学的挑战。
早在1994年,李政道第一次回母校,他在现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原苏州市政府市长章新胜的陪同下,来到大礼堂向同学作《科学的挑战》的演讲。他讲到暗物质。他说:宇宙中充满了我们不了解的物质,暗物质不是我们知道的物质,类星体、星系中心发出的能量也不是我们知道的能量。假如我们知道类星体的能量是怎么发生的,假如我们知道暗物质是什么,那么这些基础的进步可能就影响到应用的进步,也可能影响到21世纪文化的进步,那么,这些就在各位的身上。这是语重心长的勉励。临别前,他为母校题词“英才出自少年、全校皆是俊杰”。这位自身就是“少年俊杰”的校友,为我们同学树立了榜样。抗战时期,他辗转到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1946年,二十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年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却以同等学历的资格,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部录取。三年后就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被誉为“神童博士”,当年他才二十三岁。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就与杨振宁共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俩获奖的理由是推翻了过去物理学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宇宙守恒定律,为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现在已经82岁的老人,仍每天进行着科学研究,他告诉我们。来我们学校的前一天晚上,他做出了一道研究了半年未解决的难题,难怪走在我们校园里情绪更特别的好,他站在长达图书馆1994年那一次给母校的题词前,凝视久久。然后,用大楷又欣然为母校第二次题词:“以天之语,解物之道。”题词之下,又用小楷工整写道:“重访母校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适逢望远镜发明四百周年,特记之。”
四天前,即 5月27 日,学校在没有举行任何挂牌仪式中更名,由“苏州市第十中学”更名为“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在不经意中,学校又跨入了一个更好更新更快的发展新阶段。第二天,李政道先生就来到学校,为学校题词。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我寻思,为何如此之巧?是天意?老校友情系母校多么令我等后辈欣喜。李政道的“以天之语,解物之道”,不正与如今学校提出的文化精神“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相吻合吗?李政道先生在这个校园,感受到了教育的天籁之声,这是对我们办学的最好的褒勉。
李政道先生重访母校,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告诫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与发展,要培养精英人才。他说:对那些优秀的学生,要让他们能够放弃“最后一分”,100分与99分没有多大的差别,而这最后的一分要付出加倍的代价。要让这些同学,把追求“最后一分”的时间、精力和才智,用在培养兴趣,挑战科学上。他说“当年他父亲规定他每门学科的每次考试要考到80分以上,假如不达到要求,则要请老师辅导补课,因而他善于把握自己,每次考试都考在81、82分左右。其余时间完全自己支配,甚至用在“玩”上。李政道的学习经历和他关于“最后一分”的告诫,是我们每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认真记住的,是一句能够使我们终身受益的警句格言。
“以天之语,解物之道”,说得何其好。在2006届高三毕业生毕业典礼上,我曾经作了“像何泽慧那样做校友”的演讲,今天,我仍然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句式,向大家提出“像李政道那样做校友”的要求,是共勉。其实,像何泽慧、像李政道,都是一个意思,即:以老一辈校友为榜样,浑身洋溢着中华民族的傲然正气,做一个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而有作为和贡献的“十中人”、“苏州人”、“中国人”、“世界人。”
(2008年5月31日)
李政道是我们的校友,是我们的荣耀,但他不仅仅属于我们,他属于大家,属于我们的时代、属于我们整个人类。
(2016年12月2日,于西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