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ZAAR明星慈善夜,是明星汇聚之地,每年都会提供大量关于明星慈善表现、服饰、明星人际关系的新闻,但没人想到,第15届BAZAAR明星慈善夜,爆出的最大新闻,是张韶涵在合影时的站位。
开场的大合照环节,张韶涵站到了整个画面的正中央,右边是李冰冰、姚晨、范冰冰、杨幂,左边是刘嘉玲、章子怡、李宇春、倪妮,都是大咖,而张韶涵所站的C位 (即center,中间位置),就显得很特别,很快遭到各路网友的注目和嘲讽。
尽管完整视频显示,她之所以站到那个位置,是因为当时在场的明星,被分成几个小队,先后登场,她本来站在她那一队的边上,但在登场的人流中,她逐渐被挤到了中间,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在后来的活动中,她都是站在边缘位置。
但网友心里,个个有一本账,谁该站哪里,谁旁边该是谁,早都分好了。在娱乐圈的等级链上,歌手排在演员后面,何况她的星路,这几年非常不顺,站这个位置,自然会引起更大争议。
但我想说,年轻人们(关注当下娱乐的,多半是年轻人吧)啊,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站了什么位置,不要那么快地融入世俗生活给出的规则里。
去年,也是在娱乐圈的公开场合,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媒体和自媒体热烈跟进,从秀场传统、明星咖位、明星私教等各个方面开八,细细分析现场情况。
但众多与事件有关的文章里,专栏作家沈河西在腾讯“娱乐观”上发布的文章,最得我心。沈河西认为,娱乐圈的等级森严、话题制造都并不新鲜,“唯一让我感到新鲜的,是网友的反应,年纪轻轻的他们,似乎对这种森严的等级制,表现出了天然的臣服。从表面上看,他们是在争论明星的座次,但实际上,他们也以这样的方式确认自己在现实规则中的位置,他们每个人也是这场宫斗戏中的一个角色。”
娱乐圈的森严等级,和由此引起的“宫心计”,从来都是娱乐新闻的最重要话题。谁主演了大导演的作品,谁获得了大资金的垂青,在福布斯名人榜上的排位如何,谁上了时尚大刊的封面,一年上了几次,谁参加了大咖的婚礼、生日庆典,合影时站在什么位置,谁走了几大电影节的红毯,谁在红毯上逗留的时间长,走红毯是电影节主办方邀请,还是品牌邀请,全都陈列森严,明明白白。
甚至在那些和婚恋有关的新闻里,也渗透着等级的气息,哪两个人是姐弟恋,哪两个人咖位对不上,哪两个人出身不同,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
林奕华导演也曾说,港人喜欢将明星生存状况数字化,吃多少钱的饭,穿多少钱的衣,开多少钱的车,一切一切,都要明码标价。其实不论香港内地,在划分等级这件事上,都有着同样的热情。
娱乐圈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映射。东亚国家的人们,活着,以及以什么等级活着,构成人们的全部信仰。以酒场为例,谁先敬酒,谁先喝,敬酒的次序,谁必须多喝谁可以意思意思,都是有严格区别的。
可怕的不是这种逻辑,这种森严等级,以及随之而来的争斗、互害,最可怕的,是沈河西所说的,年轻人对此表现出的“天然的臣服”。他们天然接受这种逻辑,毫不抵抗,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他们的精神结构里,已经内置了这种等级和争斗程序,对等级和争斗津津乐道、载欣载奔。
所以“宫斗戏”大热,而且至今也毫无消退之意,所以“撕”文化成了当下最热的话语核心,青春片要撕,爱情片要撕,行业片要撕,娱乐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在描述女明星们的生活状态时,更是把“撕”当做最重要的梗,尽管他们常常要标榜女权,以此作为自己的卖点,但对撕扯争斗的热心,暴露了他们全部的品味,他们是古人,是明朝人。这和当下年轻人的状态如出一辙,他们一落地就变成了古代人,打量着别人,也打量着自己,等级和战斗力,被当做最重要的标准,用来衡量所有人的生命价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愤怒青年”的代表作家约翰·韦恩,有本题为《打死父亲》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最后发现,即便离开父亲的管束,也逃不脱整个社会的潜在框架,反抗“父亲”,反抗父权,是一生的命运。之后的嬉皮士运动,垮掉派崛起,都贯穿着反抗父权这个主题,就连《饥饿游戏》这种商业片,也不忘记用青少年的反抗作为主题。
现今的中国青年,更年轻、更有力,被更多资讯和信息武装着的一代,却又走回去了,他们谄媚父亲,热爱等级,对心目中的越位者发出惊天动地的嘲笑,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生活在隐性的牢笼里,这个牢笼因此更加牢固地控制了他们。
韩松落见好|日常生活美学
微信ID:hansongluo85↑ 欢迎扫码关注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