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印象 蔡如夷2020年1月8日摄于夏威夷
编辑感言
虽然眼下大家都宅在家里,但如果万不得已不得不出门去,你会发现随地吐痰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其实一些人也知道,病毒会随着唾液、飞沫而传播,但他依然故我。
去年本人曾在某国(国名隐去吧,以免在当下引起不必要的争议)生活了两个半月,繁华的都市、热闹的景区、静谧的乡村都曾去过,并且不止一两次,可算半“深度游”吧?我不能也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我的确没有亲眼看到过有谁在随地吐痰。
不是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吗?干净、文明、优雅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应该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随地吐痰这种顽疾沉痼,要有哪种猛药才能够治好呢?
有一种顽疾有人就是“坚决不改”。有一种恶习有人已经熟视无睹了。这就是随地吐痰。只要看看公交车上、大小马路上、商店里,吐痰似乎成了我们的“国粹”了:大人吐、小孩吐,穿着土气的吐、打扮时髦的吐,戴眼镜的吐、收破烂的吐……尽管我们许许多多公共场所,张贴着许许多多“请不要随地吐痰”之类的劝谕,他那里依然我行我素。
吐痰的危害我就不细说了。我只想说,多少年来,我们开展过多少反对随地吐痰这样的活动,为什么总是收效甚微?顶多是活动的两三天,在公共场合搞宣传、搞监督,有人不敢明目张胆地“大吐特吐”,而活动一过去,一切又恢复老样子,公共场所又唾液满地了。
一次和一位极爱吐痰的朋友一起去北京。在南昌时,我总是批评他随地吐痰,都被当了耳边风。这一次在京城,他老先生仍恶习不改,谁知才吐出第一口,旁边就有戴袖章的跑出来,根据条例罚款。这下他可就懵眼了,嘴里直囔囔:北京一点都不自由,没我们那里好,吐痰都不行。看看,还找理由了。这一口痰罚得他也心疼,在以后的几天里,就没看见他在公共场所造次了。可见,不采取一点强制性的措施来促使人改变恶习是不行的。
笔者有一位担任了一定领导职务的朋友,也是个“吐痰迷”,甚至在酒桌上,他一边喝酒,一边把痰吐在包厢角落或者自己的脚下。我说你好歹也是个领导,还抓精神文明建设呢,怎么能这样?而每次,他都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一次到他家里去吃饭,这位老兄一不小心把几粒饭一筷子菜掉到地板上了,谁知他立即跑到厨房去,拿来抹布,蹲在地板上反反复复地擦拭干净。这真让我大跌眼镜,敢情还是“私”字在作怪啊!公共场所是大家的,它肮脏与否与我何相干。而家是我自己的,却不能有一点污渍和灰尘了,公与私的概念在他这真是“泾渭分明”。我时常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把生活着的这座城市看成自己的家,那该有多好,那谁还会到处乱吐痰?
还有一件事,令我难忘。一次,我到一家宾馆去看望老总。老总陪我在宾馆院子里散步,走着走着,他朝地上吐了一口痰。我吃惊地说道:你怎么随地吐痰?他答:我自己单位院子里,怕什么?我说:你是老总,宾馆就是你的家,在家里你会随地吐痰吗?员工看到他们的总经理在宾馆院子里吐痰,该做何感想?我这位朋友恍然大悟:对,对,你说得对。这位朋友素质还是不错的,以后我多次去他那儿,就再也没看见他随地吐痰了。这件事,很好地说明了一个人的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作风,也启示着我们,提高个人素养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是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讲究个人修养、讲究仪表礼节。许多国家的公民都自动自觉地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习惯。从一件小事可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讲究卫生,人人有责。我们应该切实采取持续有效的措施,教育、引导、督促公民在公共场所讲卫生、讲文明、讲道德,让文明古国的形象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