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六尺巷文化作者”微信群引发的人生思考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也不尽然。
这不,前几天通过一编辑老师引荐,将我带进一个微信群。
进群至今,我以“潜水”者身份窥察良久,有时也翻看群内活跃分子的微信相册(不知道这是否道德),发现群内不乏专职作家、教师名流,其谈吐之高雅,见解之独特,只惜自己才疏学浅,不敢贸然接茬,唯有静静翻看。如此格格不入,何谈“群分”。
去心魔。进群之初,因为是笔友群,群友之间皆以老师互称,心中窃喜,终于圆了做老师的梦。
其实我是知道这是笔友间的尊称,与真正意义的老师不是一个概念,我只不过乐于临时享用一下而已,属自欺欺人罢了。心静之余,倚窗而思,与其沾沾自喜觉得傍上文人名流,不如反思自己为何难以融入群中。
剖析后总结,问题有三:1.地域差别大,天南海北互不相识;2.与他们受教育程度有差别,高学历居多,而我乃高中未完之人;3.进群时间短,未有交际。症结在此,应坦然面对。哲学家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将拥有一切。好面子是大多数人的共性,也包括我自己,以为跟文人骚客是群友,我就自抬身价,高人一等,殊不知与他们文字功底相差甚远,不能同一而语。
如果不面对现实,虚荣心作祟,我的文脉将成为无根之草,吸收不到营养,文学生命焉能存活!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补缺补差,加强阅读与学习,笔耕不辍,才能使文字充满生机。心结已解,顿觉痛快淋漓。不过也没必要牵强附会,应去伪存真,沉淀自己,过好每一天。
做自己。每日晨起与客户交道直至日落,接到客户的要货信息和催促的售后电话后,我得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大街小巷,诸如此类充斥着整日的生活场景,唯有午饭后与晚上才可放松,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朋友圈”、”微信群”,阅读之余也会评上几句抑或与群友小聊一番。
说真话,每日里与”万用表””螺丝刀””煤气瓶”亲密接触,习惯了别人喊”师傅”的称谓,见笔友初呼”老师”反倒别扭。其实在我内心深处藏有对老师无限仰慕之意,生活中只要有亲友是文人教师,我都好生敬佩,所以我不想玷污老师这个称呼,还是做好我这个生活忙碌而充实的”愚商”或”师傅”吧。
学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网络时代,”朋友圈””微信群”颇多,未必是坏事,可以增加阅读量。别人的一句话语,或许使你茅塞顿开;他人的一个转发,抑或让你阅后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个人觉得凡事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看问题,取长补短,定会从中受益的。
远小人。名曰”朋友圈”、”微信群”,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人的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微信中出现不良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是有差距的,坚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做人信念,恐怕你将成为百毒不侵的混世高手了。
近君子。我已过不惑之年,离知天命尚有几岁之遥,谈不上大彻大悟,但熟以明辨是非。人优我用,人劣则弃,好的人与事我照单全收,不良的东西则”敬而远之”。
无论是“大家”还是“名流”,其实他们也是人,而非神,他们照样食人间烟火,拥有多样的”朋友圈”和N个”微信群”,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你与他们的差距拉小,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相信会交友走心的。
生活本应多姿多彩,存世技能也五花八门,而非码字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成为生活的强者,都属我师之列,我甘俯首称徒。
?精华推荐?
一位潜山人的桐城情结
十一月,小城的秋天和冬天一起美丽
《红楼梦》之桐城说(Ⅰ)
常香玉:豫音落处玉生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