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多奇志 赣鄱绽新颜

温馨提示
今天在公众号推送的,是省委机关刊当代江西杂志2019年第2期本刊评论员文章:《儿女多奇志,赣鄱绽新颜》。
为什么红土地上的贫困人口,能够从2016年初的200万,减少到目前的50.9万?为什么红土地上的贫困发生率,能够从2016年初的5.7%,下降到目前的1.38%?为什么红土地上的8个县(区)能够脱贫摘帽、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2500个村告别贫困?响亮的回答是:我们这个时代,是激情四射的时代,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时代,是产生奇迹的时代。
产生奇迹的动力,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2016年2月,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总书记的指示,变成了赣鄱大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行动;总书记的期望,变成了赣鄱大地莺歌燕舞的现实。当年反“围剿”战场的井冈山,战胜贫穷这个“恶魔”的“围剿”,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江西的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江西的土地,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土地。在这样一个曾经饱经战争创伤的地方,向贫困宣战,战胜贫困,告别贫困,无疑是又一次急行军在“漫天皆白”的“广昌路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历史担当,义不容辞地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省委、省政府“雪里行军情更迫”——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实施的机制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直接抓、部门行业合力扶、扶贫单位倾心帮、驻村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结对包的格局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负责制度化。3年来,赣江两岸,产业、就业、保障、教育等扶贫工程风生水起;鄱阳湖畔,“春季攻势”“夏季整改”“秋冬会战”烽火连天。
在扶贫攻坚中,只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才能够“风卷红旗过大关”。打一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人民战争”, 始终是省委、省政府的坚持;创造“第一等的工作”,始终是上上下下的追求。“一领办三参与”,打造产业帮扶新模式;“电商+扶贫”,开拓攻坚新路径;扶志、扶智、扶勤、扶德多管齐下,农村工作进入新境界;校长、乡镇“双负责”,教育扶贫出台新机制。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省坚持扶贫先扶志,力促贫困户们登上思想的高地。经过了的精神洗礼,贫困地区的群众人穷志不穷,昂扬着斗志,迸发出激情,从“等、靠、要”的泥淖中走了出来。71岁的万安县韶口乡石丘村村民蔡红莲,丈夫因车祸去世,儿子残疾,曾经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她彻底摆脱了“家无隔夜粮”的窘境,过上了滋润的生活。当年惨烈的高虎脑战役发生地广昌县驿前镇贯桥村,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土坯房东倒西歪,泥巴路坑坑洼洼。在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当地干部群众建起新农村安置房128套,建成同心街、振兴路等,同时利用红色资源,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精品红色旅游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儿女多壮志,赣鄱换新天。伴随着2019的脚步,春天来到了井冈山麓,春风吹绿了赣抚平原。3年来的巨大成就,给了我们确保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必胜信心。我们务必思想不松懈、气势如长虹、行动如疾风,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蔡卓凡 郑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