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矿广播站大喇叭——永不消失的声波记忆

作者简介
王英华,1956年出生于田师付。1974年毕业于田师付煤矿中学后,先后工作在本溪县田师付阀门厂、本溪市小市制药厂、本溪县医药公司、本溪县石油公司。2020年在中石油辽宁本溪销售公司本溪县经营部工伤退休。
田矿广播站大喇叭
——永不消失的声波记忆
原创:王英华
有一种声音叫呼唤。
如同妈妈喊你:
“回家吃饭。”
好比父亲催你:
“上学、上班了。”
一日三餐从未放弃,
三百六十五天年复一年。
有一种声音叫陪伴。
从清晨到傍晚,
无论四十七个春夏秋冬更迭翻转,
还是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都在为你加油助力呼喊。
有一种声音叫展现。
主人翁精神的责任感,
是永远的频率主旋。
煤矿工人吃苦耐劳的品质,
发扬光大世代承传。
这就是曾经的,
田师付煤矿广播站。
田师付煤矿一角
一九五二年,
田师付煤矿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煤矿广播站。
小喇叭大创新,
让田矿的企业文化成为全国行业的先进。
一九五八年,
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
田师付煤矿广播站这一呼号,
响彻矿区云海空间。
十里矿区,
是它的波长带宽;
万颗职工家属心跳,
是它的频率波段。
清晨,
一曲《东方红》高唱,
引领田矿人新一天的启航。
听着党中央的声音,
我们走在上学、上班的大路上。
中午,
红色歌曲随风飘扬,
每个音符都成为饭盒中的菜肴浓香。
傍晚,
矿里一天的大事小事论短长,
陪你在回家的路上。
新鲜的故事出彩的文章,
抚慰一双双疲劳的肩膀。
老广播员迟凤英
你是否想到,
在共和国刚刚建立的一九五二年,
传递信息是多么滞障,
当小喇叭挂到矿里每个单位车间墙上,
国内外大小事万千变化,
只需班前会听出细详。
一九五八年,
大喇叭在田师付地区高歌亮响。
为钢铁状元赞美表扬;
为多产煤炭标名列榜;
还有为大食堂“开饭了”的吆喝声是那么香!
一九六零年八月四日夜晚,
当洪水到来之前,
是大喇叭一声声的呼喊!
让万名职工家属平安转移到山上,
保证了矿区人财平安无恙。
十年动乱期间,
广播的凝聚力号召力得释放。
多少次面对外来的武斗捣乱,
都被大喇叭的召集而驱散落荒,
田师付煤矿,
动而不乱平安无荡,
一刻没停止为国家生产工业食粮。
改革开放的田矿,
大喇叭高歌领航,
不管企业兴衰存亡,
广播声声依然雄劲高亢。
直到田矿被宣布破产的前一天傍晚,
广播声声,
依然在十里矿区随风荡漾。
大喇叭声声,
给田矿人留下了魂牵梦绕的畅往……
前排左起为李振芝,周秀艳
后排左起为苏明霞,李静,徐娟
二十年岁月沧桑,
每个寂寞的日出日落,
都在开启你我记忆的门窗。
当年的喇叭声声,
时常在耳边悦响。
你是否还熟悉,
那些广播员的名字和美丽的脸庞?
1962年田师付煤矿工会全体留影
五十年代的开播元老:
唐丽颖、吕淑芝、王谦、曹、吴、张……尽管还记不住她(他)们名字,
可艰苦办广播的精神,
为广播人树立了榜样。
这张照片中有当年的广播员
六十年代以后的广播员们:
王淑杰、乔淑梅、迟凤英、胡越云、齐大姐、黄淑云,你们好!
你们当年的播音,
仍然在我们耳边绕响。
左起为周秀艳,尹芳珍,黄素兰,徐兆君
周秀艳,
不仅是担任广播员时间最长、业务最精湛的老主播大姐大,
还是广播新兵的师长。
黄素兰、贾杰、张桂香、房淑霞、李静、李林、苏明霞、王英、潘广坤、董玉香、徐娟、祁贺这些美女主播的三尺播音台上,
都有她们之间的彼此支持和相帮。
广播站维修技工谭希延
我们不能忘记,
杨清宇、谭希延、张凡、孟宪森四位老技工。
风雪中,
他们寻线排障,让每一只喇叭都响;
休息日,
检修维护设备,
确保每一次播音都开机正常。
胡贯龙矿长做行政工作报告
我们还能想起,
当年矿领导在广播中发表演讲。
胡贯龙矿长的行政工作报告,
字字都激起全矿职工家属主人翁的热血沸昂。
田矿党委书记刘延福
刘延福书记的讲话,
句句把党的关怀送到矿工心上。
矿长胡贯龙,办公室主任李瑞林
我们是否还记得,
广播中播出的那些文章,
李瑞林撰写的《田矿八五金字塔发展规划》,经上级领导批准实施后,
给老矿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让田师付煤矿亮身华丽。
一九七四年九月十 一日,周秀艳广播“本溪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矿山小铁人》记青年矿工共产党员魏益新事迹的通讯报道。
老劳模张启龙的事迹,
魏益新矿山小铁人精神,
文艺旗兵宋文坤的草根达人,
特别能战斗的二零九掘进队集体先进,
都是李明亭、李明、秦弘勋、李瑞林、李弘绪、宫学杰、李贵范等的笔下墨痕。
榜样的声音,
激励着几代煤矿工人向上奋进。
最让人敬佩的是当年在采煤一线的那些基层报道员,
杨文、宋文坤、李殿华、王英伟 、祁海忠、王殿安、荆频野、谢大禹、谢大山……
井下,
掘进采煤挥汗如雨。
井上,
放弃休息奋笔疾书达文创艺。
用最真实的笔触,
写出身边的故事。
每篇报道加上播音的声情并茂,
都得到广大听众的夸奖叫好。
当年田矿广播站一角
大喇叭广而告之的影响;
物归原主的守望;
亲人相聚的喜狂;
一场电影的期望;
一份祝福的情惘;
都是大喇叭播出的难忘。
田矿俱乐部李海波主任
田师付煤矿广播大喇叭啊!
是田矿精神的载体,
是文化娱乐的园地,
是两个文明的窗口,
是文学创作的长廊,
是工作学习的加油站,
是生活休息的温港,
已经构成田师付地区人文和谐生态的自然风光,
声声悦耳着四十七年的寒来暑往。
图片中有三位技工,当年的广播员。
昨天的回望,
今天的守望,
明天的希望。
一万七千多天的日出日落,
五万多次直播,
三十多名广播工作人员敬业执着,
百只笔杆的潜心翰墨,
几代矿工家属支持护呵,
直到田矿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刻。
同行姐妹重逢于小市
右起周秀艳,徐娟,房淑霞
当广播员徐娟、祁贺按下最后一次广播谢幕的按钮,
也开启了老田矿人对田矿广播记忆的长河。
只要有岁月的风儿吹过,
就会泛起浪花朵朵。
田矿广播的大喇叭,
你声声不息,
永远在田矿人的心里长响长播长记,
是永不消失的广播记忆。
田师付煤矿广播站最后一任广播员之一祁贺
周秀艳播音历史资料
田师付煤矿广播站始末
(根据原田矿广播站维修技工谭希延、原俱乐部李海波主任回忆整理)
左起为俱乐部主任白升云,
广播员周秀艳,俱乐部技工谭希延
田师付煤矿广播站成立于1952年,地点在当时田矿的采煤二区。是利用当时矿调度的电话交换机于一区、二区、四区、六区和选煤运输、机电等生产单位通讯连接基础上安装了小喇叭。在班前会上,除了矿里对各单位的生产安排调度外,转播、播出自办的节目。
1958年,矿里将广播和调度进行分离,成立了由矿宣传组(后为矿宣传科),矿工会领导下的广播站,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广播机器(300w黑机器一台),矿广播站设在大白楼(后为矿小五分校、集体公司办公楼)。文革期间,搬到矿招待所一楼南侧。新的矿工俱乐部竣工后,广播站由招待所搬入俱乐部。这期间又先后增加了功率为300w的广播专用放大器2台。
田矿广播站采用有线播出方式,矿里先后在矿区的六街(河北锅炉房)、七街(油库)、八街、老铜厂住宅、机电厂、选煤厂、山上的新旧两个职工食堂架起了高音大喇叭。广播声音覆盖整个田师付地区。
广播播出的时间为:早5点半到7点;午11点到12点半;晚17点到18点半。在重要活动时,每天增加上午9点、下午2点半的两次专题广播。
广播站的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随时待命准备开机播音。广播员除了播音外,还要到基层单位取稿件和对播出的稿件进行编辑工作。
广播节目的内容是:
1.转播中央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2.转播省台、市台节目;
3.播发上级和本矿的文件、通知;
4.转播录播矿里的一些重要会议、活动实况录音;
5.播发基层报导员的稿件;
6.播放经过审核的歌曲、曲艺等娱乐节目;
7.经领导批准的其他单位、部门的通知、告示;
8.经批准的寻人、寻物和其它紧急事项。
借此机会,作者向为本文给予帮助的同志表示感谢!
1.胡贯龙矿长、老播音迟凤英对当年历史的口述和提供的照片。
2.李海波、谭希延、周秀艳对田矿广播站的回忆和提供的有关老广播员姓名及图片。
3.张廷文、宋志纯为本文提供的图片。
4.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老广播员只能记住她们的姓氏,没有详细在文中做以介绍,望当事人和家属给予谅解!如有知道可填补。对文中所遗落的人或者名字有误也请提出。另外,文中有个别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