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投稿,作者张玉国。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有关问题的通报。
通报指出,贵州省独山县在影山镇净心谷景区内建设的水司楼,建筑高达99.9米,投资高达2.56亿元,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
住建部要求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号称“天下第一水司楼”终于“塌了”。
独山县地处贵州省最南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全县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总人口达36万人。2018年,独山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4.34亿元,全县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
但独山县县委书记潘志立曾经率众罔顾独山县实际,贪大求快,盲目举债近400亿亿元,打造以“天下第一水司楼”为代表的一揽子“高大上”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只有一个街道和8个乡镇的独山县,400亿债务意味着,平均每个乡级行政单位负债44亿元,独山县人均负债达11.2万元。
2020年4月,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潘志立受贿、滥用职权一案,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2年。
随着以潘志立为首的一批乡、县直部门“一把手”的应声而落,他们合气同声的“组团演出”也黯然退场。
2010年7月,潘志立携优秀干部之荣耀,由江苏跨省交流到贵州,担任独山县委书记。
潘志立初到独山,曾深情地对着广大干部群众说,“到独山工作,人生像是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贵州现在走的路,正是沿海一带十几年前的发展道路。既然来了,就要让当地的发展少走弯路,培育一些已经成熟的发展模式”。
听!潘书记一番情真意切的演说,是很想有一番“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独山的经济发展快速扶上马”的作为和担当,出发点和初心也是不容置疑的。
起初,潘书记是这么说的,也可能是这么做的。不过不久之后,其心态发生了转变,大约2016年左右开始发力,以“大”字当头,一路狂奔,将独山县带向了几乎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潘志立眼里,“脱贫攻坚费时费力出不了成绩,只有搞项目建设才能彰显政绩”。为了凸显“政绩”,潘志立安排8个乡镇每两个月轮流举办一次项目观摩会,每次花费在60万元至100万元左右。
在被原国土资源部门约谈,省、州挂牌督办后,仍虚假整改,继续扩大违法用地,社会影响恶劣。
从开始收受企业老板拜年的茅台酒开始,一点点被渗透,进而发展到大肆收受贿赂,当官不忘发财。全县8乡(镇)、25个县直部门“一把手”几乎“全军覆没”……
随着相关责任人得到党纪国法的应有惩处,有关“形象工程政治工程”也进入了后续整改阶段,但其背后还有哪些东西值得反思呢?
独山版“紫禁城” 朱万平 摄
实际上,类似独山县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丑闻也曾见诸于报端,不是独山县独有的专利,只不过表现的轻重而已。
尤其,引以为戒的警示通报也充斥相关网络和媒体,但为什么警钟快敲烂了,修身廉政的警句也快背烦了情况下,类似事件仍在不断上演?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潘志立“平时工作作风霸道,重大事项决策基本上都是他一人说了算,很多项目只要他拍板就开工建设,全然不顾设计、预算、审计环节缺失,导致独山县违法违规占地达2.8万亩,国有资产损失10亿余元。”
可见,以潘书记为“领班”的原独山县县委相关制度已成摆设,有关会议已流于形式,庸俗之风滋生蔓延,任由潘书记在形象工程的草原上,如大开大合的骑手一样无拘无束、恣意驰聘,最终导致人仰马翻。
在潘志立的错误带领下,一些领导干部上行下效,搞政治攀附、人身依附,形成了“山头替代组织”“圈子替代班子”“商业原则替代组织原则”的现象,大范围的腐败问题接踵而来。
独山县委原常委、宣传部长胡昆就是典型的一例,曾公然表态,“坚决完成任务,完不成提头来见”,十分露骨地向潘志立表忠心,将党内正常工作“江湖化”、“庸俗化”。
可见在潘志立唯我独尊,一手遮天的的当时,独山县班子成员大多可能已处于盲目崇拜、惟命是从的地步,谈何监督!
望月楼 朱万平 摄
能被组织推荐选拔到国家级贫困县去担任一把手,肩负脱贫攻坚的大任,按说应该是经过考验和严格把关的,但为何变化如此之大?
是考察选拔机制出了问题还是本人隐藏太深或者当地政治生态环境恶劣?如何让类似独山县的闹剧不再重演?
如何把真正“德才兼备、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功成不必在我”的干部选拔出来;如何加强全方位监督,而不是只有上级监督、巡查审计;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政一方,造福百姓”的执政理念坚如磐石。
这些课题值得各级各类部门和人员深思。
作者张玉国鹰眼观察: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想想那些还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群众,再看看这些“烧掉”400亿元的形象和政绩项目,是多么触目惊心、令人心寒。
其中更大的隐患在于,独山县以政府信誉为担保,成立数十家融资平台,以高达10%的融资成本疯狂举债,已有多家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牵扯其中。
如何引导和规制地方政府更科学更谨慎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利用债务融资,避免过度膨胀、盲目扩张,是关系到金融安全的大事。
规范比规模更重要,体制机制的可持续才是本质。
没有有效的约束和控制,有些官员“胆子大得很”,只要他们感觉“老子天下第一”,就仍然会出现更多的“天下第一项目”!
点个在看,分享各群交流、投稿请加微信(15953227201)
本文公开资料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