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熊 || 坐席

原创艺术平台| 文学 | 摄影 | 朗读 |书画
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关注,乡音乡情,在你我心中。
▼壮美昭陵◎西部文学艺术微刊
︱第704期︱
古语说“设之曰筵,坐之曰席”,家乡把赴宴就叫坐席,可以看出古老深久的礼仪在水深土厚的关中民间积淀之深。
按照乡梓旧俗,凡是红白嫁娶、建房乔迁之事,都是要摆席设宴的,只是规模不一罢了。财大气粗者大整,平民百姓家小闹,事照样地过。随上二三十块钱的礼金,便可以拜帖赴宴。当然随礼也要看亲疏远近,八竿子打不着、不伦不类的关系,冒冒失失地去随礼赴宴,也会惹出闲话,被人说笑的。
每逢村里有红白嫁娶的大事时,我总会急切地问奶奶:“咱们给人家行礼没?”行礼也就是随份子,当然对我来说主要是去吃席,没等人请,老早就在事主家的门口张望踅摸了。没有行礼,吃喝自然没有名分,行了礼,便可大摇大摆、堂而皇之地去举箸把盏了。那个时候哪都穷,乡村尤甚。即便是一盘清油炒的洋芋菜,抑或一碗炸豆腐、一碟灰灰菜拌豆芽,对我的童年来说也是极大的诱惑。更何况让人涎水四溢的七碟八碗的席口,那更是稀罕事了。
十里不同风,隔河不下雨。在关中农村坐席,是颇讲规矩的。以丧葬之事为例,坐席的次序、人数、辈分,上菜的程式、品类,席数的设置等,都是有定制的。比如有的人生前是善人,临终遗嘱可能就要备下素席。下葬那天早晚共吃两顿。早餐是九碗菜(以前都是碗、现在已经改成碟子了),多是凉菜。下葬毕,中午这顿饭是比较丰盛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焖溜熬炖、煎炒烹炸应有尽有,事主家必是竭尽所有来款待宾朋,以感谢对“当大事”的支持和帮助。一般先是六个下酒菜,猪耳朵、猪头肉、牛肉之类,一壶烧酒走过一巡,后面的大菜也就纷至沓来了。当然,席口越大,这也就显得这家越有面子,孝子的名声也就传播的久远。席是流水席,一拨儿接一拨儿,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来往往。坐席当然是讲究次序的,先坐席者必是上客,就是那些为主家这事儿出了大力的人,所谓的“工兵连”。在这就单指打墓(修筑墓室、建造坟茔)和抬材(十八抬的棺材)的人,这些人都是费了心神、熬了夜的。特别是打墓的,从逝者低头咽气薄棺成殓到一抔黄土入穴为安,他们顶风冒雨、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战斗,要赶在下葬前将墓室建好。所以他们的坐的席口,菜肴会比一般的席更丰盛一些。接下来就是“娘舅客”了,因为要赶路的缘故,这些姑舅表亲如蚕啮桑叶,虽说不激烈,但却是极速的。等这批撤下去后就该远亲故旧上阵了,一番狂轰滥炸、枪林弹雨后,吃饱喝足便拍拍屁股,走人了事。下来才是村里这些“底渣滓”,点兵点将,组成一支吃喝生力军,携家带口浩浩荡荡开赴坐席最前线。飞沙走石、风卷残云般厮杀一阵,然后抹嘴收兵,箸匙入库,终于“吃不了兜着走”了。还有一类人,能满坐一席,那就是拱墓的。村里的一些长者自发地扛锨掮锹,去给逝者坟上添一抔土,寄以哀思。这些客有专人在坟地记录好名单,等回村后挨个儿去请。最后压轴的就是幕后调度指挥的、帮忙的、打下手的了,这里包括总管、执席、主厨、帮灶、端盘、供水、收礼、请客等这一系列的组织管理人员。就是这些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后勤保障力量确保了整个活动的有机开展和顺利结束。他们到最后就会在操作篷下,自己犒劳自己,杯盘碟碗,一应摆齐,再酌上小酒,想吃什么做什么,过足了嘴瘾。
红事的午席和白事无有两样,只是将原本属于打墓、抬材的上席换成了媒席,这一席客都是在婚娶中发挥牵线搭桥、你来我往的“说客”角色。陪酒的一般必是男女双方的至亲长辈,不外乎叔伯姨舅之流。这也体现出了双方对“媒人”的极大尊敬。
而红事的早席便不同于丧葬白事了,下酒菜一般是四个。主食是本地的特产浇汤烙面。特别是娶亲的队伍一定要在临出发前吸溜上一碗面的,所谓的“胃不走空”,这是有讲究的。烙面,顾名思义就是烙出来的面,这样才具风味、够筋道。将面添水和匀,在文火慢烘的鏊子上摊平、抹匀,翻来覆去直至火色适中,薄厚恰当。好的烙面,火候是关键。饼是一张一张地摊,面是一盆一盆地和,待温凉后,累叠在一起,压磁撴实,再用利刃切丝,码整摆齐存于纸箱中,放置阴凉处。十冬腊月,数九寒天,随取随食,经久不坏。那么一碗面要上口,味道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浇面的汤是骨汤,胡椒大料花椒桂皮酱油辣椒陈醋样样调料紧紧地“咬”在一起,再在汤上浮一层一口气难以吹破的荤腥辣子油,在大火中慢慢地煮,细细地熬,那种难以名状的奇香顷刻间便满院飘荡了。将面捋到特制的雕花磁碗里,用滚烫的骨汤浇注,从视觉到味觉全方位。再撒上一把蒜苗丝儿和菱形的鸡蛋饼。端盘的双手端着七八碗,稳健地端至席间。执席的一声令下,等待入席的便一拥而上,群起而攻之。不分宾主,不管老幼,端起热气腾腾的瓷碗,急忙地吸流,慢慢地品咂。那腥红的辣子,滚烫的骨汤,浸润着你不一会便大汗淋漓,索性脱去外套,蹲起来,继续战斗。有的小伙子,连咥十几碗,直到席上的吃客散尽,他还在那里闷着头,流着汗,沉浸在美味之中。妙不可言,言难尽情呀。
以前人爱坐席,是因为民以食为天。那时的席口也并没什么花样,豆腐、豆芽、白菜、粉条、萝卜、土豆等都是席间的主角,最后上的一碗杂烩便成了一桌席面的镇席之宝,大家倒吃得回味无穷,乐不可支。如今,大家对坐席已不像原先那么神往了,吃毕回味,往往还要说出一番不是的。看着满桌的碗碟杯盘,精雕细琢,花样百出,能填饱肚子的实在菜,少极。一道菜戳上三两筷,就懒得动了,那些鸡鸭鱼肉在席间往往也是原样撤下。席面的花样浓了,感觉却淡了。这几年一直在外面忙碌,偶尔回村若正逢红白喜事,便得前去帮忙,丝毫不敢懈怠,跑堂一般,忙里忙外。待坐席时,我却躲远了。此时的我更喜欢一个人坐在灶间锅前,两三个馒头,一碗杂烩,一小碗银耳汤,慢慢地吃喝。
一年又一年,身边的人事日渐增多,各种宴席也随之多了起来。现在还没到年底,已经收到好几个要婚嫁朋友的请帖了。真真地替他们高兴,年底回家的坐席自是少不了的。可是我还在回想着那个什么都缺什么却都香的年岁。眼前似乎又浮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老少爷们儿们大汗淋漓、你争我抢地吸溜着那味美绝伦的一碗又一碗的浇汤烙面,而另一拨儿吃客在门外谝着闲传、不时地垫垫脚往院子里瞧着。一层层吹不透的荤腥辣子油、一阵阵浓香的大骨肉汤味,一声声从高音喇叭里传出的振聋发聩的秦腔裹挟着说不尽的乡情、亲情、友情在那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小乡村里飘荡着、回响着……
作者简介:80后研究生,文学硕士,高校中文系讲师。文字可以去捕捉一切属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讯号。

(西部文学艺术平台之壮美昭陵编委会成员风采展)
这是中国西部文化艺术原创精品交流推广平台,欢迎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关注、踊跃投稿。您的诗歌、散文、小说、民间故事、书画、雕塑、剪纸、音乐等艺术精品,都在投稿之列。
投稿邮箱:
360701503@qq.com
微信联系13468916590
往期精彩文章

廉振孝||赵中往事(上)
廉振孝|赵中往事(下)
丁志俊||石鼓的诉说
张克俭||礼泉四大景
壮美昭陵||心中的路
壮美昭陵//拐枣的记忆
故乡的传奇//杨生博
本期编辑:刘美健
审稿:洪建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