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 文学 |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1227期|
八月二,老婆会
文/宁军利
前天在政府十字看到姑婆,好久不见,八十岁的老太太抱了一袋子馒头坐在银行门口的台阶上,目光灼灼盯着我乐。老太太耳聪目明红光满面,比我看着精神都好,看着姑婆几无皱纹的脸,忽然想到二十年前,八月二的晚上,整夜整夜坐在城隍庙大厅念经传佛的姑婆。
那会儿的永平村还没有改名字,还叫桥北村,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前后都会有三天庙会,整个县城里各个乡镇的人会从四面八方来赶会,我那会刚刚嫁过来不久,对于自家门前的这个由来已久的庙会充满神秘和探究,甚至会邀请亲戚朋友来我家小住,好更亲密的接触这个古庙会。
桥北村地处礼泉县城北边,过了仲桥就是桥北村的地界了,家门口有泥河沟,这些年环境不甚优美,但是因为这里有爱人,便在心里天蓝水绿了,村里有几处古庙,香火鼎盛,平日里也有礼佛之人来来往往,更不用说这一年一度盛况空前的庙会了,还真是人人盼望的。
八月二的庙会俗称“老婆会”,说的是老婆婆们的事情,后来发展壮大,全民都来参与,甚至有了外乡做生意的人也来加入,慢慢变成了物资交流大会,现在的八月二老婆会,会场从村里一直延展到县城的主街道上,可谓是盛况空前,一年甚过一年。
二十年前的八月二庙会主要是由老城隍庙牵头,念佛诵经,据说一整年不出门的老太太们在这两天必定要来赶庙会,祈求佛祖保佑举家平安,风调雨顺。那会精气神儿十足的姑婆整夜坐在佛堂的大厅里,和老伙伴们唱经念佛,任我怎样撒娇卖乖也请不去家里。
后来的八月二庙会慢慢没有以前那么单一了,老婆婆们会拿了平日做的手工来赶庙会,拜过佛磕过头之后会在街道上找一块空地铺上布巾,手工的千层底布鞋,各式小奶娃的虎头鞋,小棉袄小棉裤,无一不精细,让不懂针线的年轻人大开眼界。一家一家走过去,很是感慨,也有年轻媳妇的手艺,只是从数量质量上远远抵不过老人家的,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手工会从古庙会上慢慢消失以至不见。
庙会的主会场主要卖吃食,五花八门品种齐全,卖羊肉汤的摊子搭的比较大,桌子大,碗也大,财大气粗的样子;卖熟肉的煮了一大铁锅猪头猪肉猪下水,油汪汪的在汤里翻滚,很是晃眼;炸油糕的一边包馅儿一边下锅,满锅菜籽油滋啦啦的响,胖乎乎黄灿灿的油糕排着队站在油锅上东张西望;卖麻花的,卖香肠的,卖汤面凉面的,卖砂锅……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庙会上最让我难忘和惦记的是凉粉,因为是路边摊,人流过多激起灰尘,俗称“tang土凉粉”,美味至极,谓之:脏乱香,每年都要和女朋友们颤颤巍巍坐在脏呼呼的小桌前吃一碗吸收了来往尘土的红油凉粉,不亦乐乎。
卖土产的和卖百货的摊子只能撑在街道上了,本来就窄的仲桥两边货摊一家挨着一家,一直往北桥上去了,往东的摊子摆在新修的城北大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每年如此,每年要去,乐此不疲,喜气洋洋。
“你妈好不好”?
“啊,好着呢好着呢”。
“这瓜娃想啥呢”!姑婆乐呵呵的看着我。
时间真快啊,一晃眼二十年过去了,姑婆都八十了,小姑娘的我也人过中年,而那些喜气洋洋的记忆,好像是不会老似的,家乡的八月二老婆会,还会一年一年办下去,久盛不衰。
作者简介
宁军利,陕西省礼泉县永平村人,热爱读书写字的主妇。
编辑︱董志振 审稿︱张琼
《壮美昭陵》原创文化艺术微刊
投稿邮箱:360701503@qq.com
微信:13468916590
(作品附作者简介+照片)
文中图片未经说明均来自网络
作品要求原创,未经网络平台发表
长按识别关注二维码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平台作品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