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一片喜洋洋 王华欣摄于2020年10月25日
写作感言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号召,已经妇孺皆知,正在化作人们的行动,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可望逐渐形成。
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万不可使浪费成为“时尚”。
一所大学的学生调查学校食堂的情况,结果吓了一跳。根据估算,食堂一年倒掉的饭菜价值达上百万元。他们发现,比浪费行为更为可怕的,是学生脑海中的漠然:浪费非但不让人感到羞耻,反而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比如在调查中就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言论:“花的是我自己的钱,关你什么事”“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掉点饭菜用不着斤斤计较”“我们是农业大国,这点粮食算什么”……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经历过一件真事,也一并写下来。某日,笔者和同事坐大巴去某地出差,车上给每人发了一瓶矿泉水。这位老兄拧开盖子小呷了一口,就放在了后背椅的布袋里。下车时,笔者说,把水带上吧。同事大大咧咧地说,一瓶水,要它干什么,哪里没水喝呀。这位老兄的话和那些学生的话,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直深刻在脑中。说的是我们某大型企业的几个人去机场接一位外国专家,一见面,见人家手里拎着的,是小半瓶在飞机上没有喝完的矿泉水。
由此还想到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南京时的一幕。默克尔总理和随行的工作人员一道在大厅用自助早餐,自己到餐台取食物,自己动手切法式长棍面包。拿食物时,一不小心把面包掉在地上,她竟将面包捡起,放回自己的盘中。
贵为一国总理,竟如此这般“吝啬”地“将节俭进行到底”,确实应该令我们某些人汗颜,也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虽然俗语说“千事万事,吃是大事”,但并不是提倡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攀比奢侈。现在,有一些人一顿饭,不仅动辄就六七千元、上万元,燕窝鱼翅全家福、山珍海味大比拼,拿着威士忌、葡萄酒当水喝,更令人气愤的是,满盆满桌的菜肴,有的甚至未置一筷,最后统统倒掉。至于“长流水”“长明灯”,更属“家常便饭”。
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史载,曾国藩一个侄子来讨事做。在吃饭时,曾国藩发现侄子没把一粒谷壳里的米剥出吃掉,就打发他回老家去了。一生克勤克俭的曾国藩认为,不懂得珍惜一粒粮食的人是没出息的。一次,中国官员参加瑞士巴塞尔博览会,在东道主举办的酒会上,看到四处寒暄的瑞士人酒杯里都是啤酒。问起个中原由,回答说,我们应酬时都喝啤酒,葡萄酒很贵,就是在家也很少喝,我们不喜欢花太多钱在吃喝上。这些故事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我们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曾经是一个十分响亮的口号,教育、引导了几代人。而如今,一些传统观念遭到颠覆。在有的人眼中,谁勤俭一些,节省一点,似乎就是“小气鬼”“铁公鸡”;谁大手大脚、奢侈挥霍,就很有面子,就很“潮流”,很“时尚”。据报道,在那所大学,有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学生,每次吃饭还故意剩下一些,原因竟是怕人笑他们吃得太干净,只好跟风,扮“酷”。这种价值上的扭曲、认知上的漠视、心理上的异化,是极为可怕的。
当下,中国经济的确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丰富的物质财富面前,大家万万不可丢弃的,是勤俭节约的传统和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做起,使节俭变成自动自觉的习惯、人人具有的品格,切不可暴殄天物,切不可糟蹋民力,切不可使挥霍浪费成为一种所谓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