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遇新冠疫情,回乡下小住几日。要是在以往左右隔壁不是在田间劳作,就是到附近工厂上班,家家都是铁将军把门,难得见到一个人影。这就应了当今农村流行的顺口溜,当今社会一阵风,农村老少都打工。十座大门九家锁,小偷进院也扑空。家家楼房三两层,只住一二媪与翁……。他们也因疫情影响闲在家,于是老兄弟、老姐妹们难得闲坐在一起拉起家常。首先切入的话题是身体情况,因有新农村合作医疗,再也不像以前小病舍不得花钱治拖成大病,大病无钱治拖成绝症,现在有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接着就是子女话题,一聊使我惊奇的发现,原来的一班小鼻涕虫,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真不少,即使没有上过大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都成了所在打拼的城市新居民,有房有车,说到这我发现,他们脸上也未流露有过多的喜悦,“现在家家都差不多,孩子进城固然是好,但一个牛尾巴只能盖一个牛屁股,到现在还离不开我们老的,这不!老烧锅还去给他们带伢子去。”听着他们背后有着许多不为表露的心酸,一辈子没挪过窝的他(她)们想不到老来,还过上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这使我想起曾在回枞的公交上遇上在安庆带孙子的退休乡村教师。话题起因是中途一站,一个奶奶带着三个好动的孙子上来,除一时吸引全车人的目光外,同时也打开了这位教师带孙子的倾诉,说她也在安庆带孙子,自己还做得动,家务事也是不挡手,和小的在一起最为看不惯“洗衣和睡懒觉”。虽然分工明确,衣服您老不要洗,可是每天早上等送完孙子回来,看到卫生间、沙发上的堆成小山的脏衣服,心里就堵得慌,自己也曾下狠心,但看到没洗的衣服堆在那,横竖就是不舒服,于是忍不住又把衣服洗了。待洗好了、骂了,心里才舒坦。农村人习惯早起,早上起来围着孙子转,做早点,送上学,买菜,早上好打发。但一到周末,三个小的都睡懒觉,做事怕有动响,一个人呆坐在沙发上就想家里的老头子。一生也没洗过衣服和烧过锅,年龄又这么大,身边无个人,又怕有个什么闪失,老伴在家真是受苦受罪,真是一心挂两头的煎熬。她说人就是这样,眼睛水往下流,没办法。她说她是带薪来带孙子,平时孙子吃的、用的、玩的我还承担得起,还好媳妇不问事,要是真正没有收入来源的农村老人到城里带孩子或遇上挑剔的媳妇,恐怕比我更煎熬。像这位奶奶的经济条件和还能辅导毕竟是少数,但对无固定收入的农村的奶奶进城来带孙子,恐怕比这位奶奶所说的还要“煎苦”得多。首先,儿女在城里买房,全款是少数,大多数就首付还是需父母的倾其家底,本来就节俭惯了就更加节省了,过得刚有起色的日子这下却又打了折扣。在清空家底还没缓过神来,随之儿女结婚、孙子辈出生,又顺理成章先出钱,再出力,要荣升一级的奶奶进城带孙子。咋一听进城带孙子这是多么体面,其实这时候的奶奶也是打悼牙齿往肚子里吞。那些尚未荣升的准爷爷、准奶奶,看着身边的例子,压力也是满满的。有的在附近工厂打工,早上六七点出门带好中饭,下班回来还要打理几亩田地,有的还摸黑打着头灯在地里忙活,有时问问他(她)们何必如此?“小的买房还差钱,现在还能动,能挣一点是一点,多少能给孩子减轻点负担。”在农村生活一辈子,苦和累都难不倒农村人。但一进城,就按城里标准来约束,一个五六十岁的人了,怎么改?怎么学?要是儿、媳双方都是农村出身的还好,要一方是城里的,奶奶就更加难做了,试想十来年下来,这日子怎么熬下来的?留守“儿童”是个热词,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留守老人势必也将成为热议,看到一个个留守在家的老哥们,也是一种说不出的无奈。一切为了孙子!看他们身上的衣,皱皱巴巴不清亮,吃饭没个准点,面条方便快捷,所以一改主食大米习惯,以面条为主打。有时想做几个菜喝两杯,一是嫌累、二是一个人喝着无味,到了晚上,更显寂寞。天气事关农作物的生长,电视每天必看的就是新闻过后的天气预报,“追剧”基本是城里人的专属,所以一般八、九点钟村庄就一片寂静。不知不觉孙子到了初中,一般奶奶才完成使命,这个时候的奶奶归心似箭。即使子女挽留,老伴、老宅才是奶奶时刻魂牵梦萦的归宿。写到这,让我把话题延伸到养老。因工作关系和养老机构有所接触,聊到子女探视,他们给出的答案。女儿最勤、儿子去时只问可有什么需要(孝顺的除外),媳妇只是偶尔冒个泡,孙子几乎看不到。使我不解,为什么一手带大的孙子怎么就不露个面呢?
? 精华推荐 ?
我的文都采风收获
【枞阳记忆】那年集资拉电火
【枞阳记忆】货场往事
【风雅】 回枞有感
【枞阳记忆】那年捞粪砍草
【枞阳记忆】 农村露天电影
电话的变迁
迎江寺与桐城派拾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