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网
佛教和基督教有什么仇
问题补充:佛教和基督教有什么仇
●基督教与佛教有何不同? 有人以为各宗教都在追求一个「真理」,基督教与佛教且有相通融会之处,所以信佛教也好,信基督教也好,都是一样。但是,我们以为基、佛两教不单不能相互贯通,在根本教义上,且是站在不同的立场的。 从万物来源看 基督教相信世界万物是由上帝所造,上帝且让万物由人类管理,或吃或用,任由人类自便(创一 28~30)。因此,人的地位在万物之上,原是极其尊贵,万物都服在人的权柄之下(来二 8)。但因人的始祖犯了罪,人类都有原罪在身,除非人信主耶稣,获主耶稣赦罪,不然,人的尊贵则不值一夸的了。 佛教对于世界万物的来源,既不相信由上帝或神所创造,也不以为是慢慢进化而成。佛教用一个有趣的道理来看万物来源。佛教以为宇宙间一切万物,都无非由「因缘」所生。譬如柠檬是柠檬种子––「因」,借着泥土、水分、阳光等的外「缘」,而生长开花结实,生出柠檬––「果」来。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因,有它的缘,而才成为那种东西的。 这个道理看似有理,但却大有问题。请问每一物每一件东西的最初第一个「因」是从那裹来的呢?这个第一因是藉甚么缘而成的呢?例如形成月球的第一因从何而来?世界上第一个苹果由何而生?如说是因缘生,那么生成世界第一个苹果的种子是从那裹来的呢?相信佛教永远无法解答。 站在因缘(或缘起观)来看万物起源的立场,佛教被称为是一种「无神论」,当然,它与进化论及共产主义所讲的无神论是不同的。有神创造的基督教与无神因缘论的佛教,岂非根本不同? 从崇拜的对象看 基督教是最彻底的一神论信仰,除了敬拜三位一体的神外,任何神名在基督教中没有立足地位。十诫的第一诫便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二十 3)。而且,基督教极端痛恶为神造像,因为神是灵,无需也不必要为他立像(约四 24)。在这点上,基督教的信仰可说已站在最高境界,与偶像绝对分离,无需再用金银土木等现有的物质雕塑偶像,来骗自己的眼睛了! 佛教起初也是不准敬拜任何塑像的,因为他们既然不信有神创造万物,那有神明值得一拜?但以后原信多神的印度人自信佛教后,在敬拜上不甘寂寞,陆续地搬进了不少印度教的神鬼,并予塑像敬拜。这种风气,从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后,逐渐盛行,以至今日,且有变本加厉之势。 今日的佛教相信在宇宙间有无数的佛、无数的菩萨以及许许多多的神明与鬼魔存在,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值得人去敬拜祈求,其中的许多神佛,还都被塑成立像、坐像、卧像,让人膜拜。基督教只信一神,且无像,佛教却信恒河沙数般多的神、佛、鬼以及各种精灵,且有无数塑像。基、佛两教岂非刚刚相反? 从人与别人以及动物等的关系看 基督教相信世界全人类都由上帝所造,从亚当夏娃以及挪亚三子的系统而来。因此,在广义上,可说是四海一家(徒十七 25)。如果大家都信主耶稣,都相信明白上帝才是人类的天父之理,大家自然再也不会争夺,而是相亲相爱的了。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彼此的来源与血统根本不同,人是人,动物是动物,分得十分清楚。圣经称上帝造万物后,都「各从其类」(创世记第一章),表明各物与各物之间、人与各物之间,都划分整齐,毫不紊乱。 佛教相信轮回之道,以为世界所有人类、动物以及各种鬼神,都在此轮回道中来来去去,转个不停。现在是人,死后也许变狗,前生是狗(或其它动物),在今生也许变了某人。佛教徒更以为自己的前生、前前生以及各生中,曾有父母兄弟姊妹亲戚,他(她)们在今世都变成了猪狗年羊等畜生,所以千万不能吃肉,有一张「普劝戒杀救劫偈」(唐大圆)说:「试思无量劫,此身在轮回……一体更变易,祖父成孙孩,孙孩复祖父,颠倒往相来,今日所食肉,安知非父母?昔者图极恩,今乃饱我口,今日所食肉,安知非弟兄?……安知所食肉,宁不即尔汝?」由此看来,佛教是将人与动物看成一体,互相关系密切,现在所见的动物,即是自己原来的父母弟兄,甚至是自己。但动物与人的关系,究竟是否如此密切,竟有直系亲属关系,我想只有佛教徒才会相信的了。 以上几点,可说是基佛两教根本教义的一些主要部分,但两教居然站在相反不同的信仰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问题补充: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5月7日 11:41 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问题,在近一个世纪中一而再、再而三成为中国文化人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热点。可以说,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任务之紧迫与进展之艰难的相互矛盾,就是要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宿命。中国传统法文化作为特定民族历史地积淀而成的、主导性的生存模式,它体现的是典型农业文明的精神,它无法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科学、民主、理性的精神相契合。正因为如此,当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文明逼近、冲击我们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之邦时,我们的传统法文化就必然在劫难逃,前景堪忧。它无法象支撑传统业文明那样再成功地支撑一个现代工业文明,而必须向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内涵的科学、民主、理性文化精神开放。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中国传统法文化如果要从现代化的阻滞力变为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则必须经历深刻的、根本性的转型或重建。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转型或重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从根本上说,途径有两条:一是内在创造性之转化;二是外在批判性之重建。我们认为,当一种文化内含着新文化的要素并构成新文化要素的必要张力时,它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路径;而当一种文化与新的时代没有必要的契合点,并缺少内在的必要张力或内驱力时,它就只能采取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途径。[1] 有的学者对现代化的转化模式还提出内源性的现代化和外源性的现代化。“内源性的现代化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又称内源性变迁,其外来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妈使者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期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外诱变迁,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2]百余年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与再生,一直存在着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分野。最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否认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必要性,他们采取拒斥转型、拒斥改变的极端态度,如洋务运动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30年代十教授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等等。其中,梁漱溟的态度最为典型,他认为中国文化不会从自身产生出西方式的科学与民主,而且民主制度也不适合于中国社会。因此,只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通过乡村建设来实现农本社会的伦理结构,才会找到中国社会的出路。而最极端的文化激进主义如全盘西化论则否认中国传统文化转的可能性。在这两极之间,温和的文化保守主义,也称之为儒学第三期,这些的学者主张中国传统文化要走内在创造性之转化的路途,他们大多承认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科学和同主,也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科学和民主的维度,但是,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并不缺少民主与科学的萌芽和胚胎。因此,他们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应经历一种内在的创造性的转化。即由儒家的道德主体转换出支撑工业文明的知性主体(科学)和政治主体(民主)。唐君毅的”返本开新”、“回流反哺”和“回应挑战”,牟宗三的“ 良知坎陷”,杜维明倡导的“儒学复兴”,林毓生的“创造性转化”的提出等等,都表述了这样的导向。而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走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道路。如果仅从情感上说,我们十分渴望新儒学的文化导向能变成社会现实,但是,以儒家和道家相互交汇而构成的自觉的文化局面,既没有象希腊理性玉义那样发展起人与自然相分化的观念,也没有象希伯来精神那样建立起人与上帝相分离的理解与信念。理性观念和宗教意识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缺项。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文化层面非但没有建构起对日常生活世界及其自在文化的超越和批判的维度,反而处处表现出对日常生活世界及其自文化的自觉认同与肯定。因此,中国文化内在地形成一种超稳定结构,它不可能从自身内部创造性地转换出一种与它所支撑的农业文明截然不同的新文明精神,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可能走内在创造性之转化的途径。对此郝铁川指出“儒学在总体上是和当代中国法制和法治精神相背离的。不破旧,则难以立新,不否定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当代中国的法精神就很难得到我们整个民族的认同”他甚至提出要“警惕儒家法文化借助后现代化社会的法律观念重新作怪”“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创造性地移植西方法律”[3]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法文化,实现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难题在于:首先,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人治传统的国家,在历史上没有多少现成的法律文化资源可供继承,传统法律基础十分缺失或匮乏,这是传统法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本性难题。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近现代法治化的由来,就是通过对罗马法的复兴,经由自发演进的途径实现的。因而西方各民族国家在步入法治化的过程,基本没有遇到来自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阻抗,相反地,还由于其传统文化法律资源包含了能为近现代法治所容纳的合理内容,从而为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文化支持。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是一个自然经济、宗法专制和儒家人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国家,历来缺乏法治的传统及其相应的法律文化氛围。即便法家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与真正的“法治”含义相差较远。法律不过是以维护帝王家天下江山永固的“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因而,现代中国的建设在这种基础上,实现传统法文化的转化、重建或再生是相当困难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立在自然经济、宗法专制和儒家文化土壤上的传统法文化,在社会结构的整体意义上己经过时,已丧失其建构新的社会秩序的价值,但它作为一种传统,仍然有其不可低估的力量。当我国由传统的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转化,并通过现代法律制度建构新的社会秩序时,它仍然会以其固有的惯性力顽强地表现出来,冲击和干扰正在形成的法治秩序,这就是我们的难题之一。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难题之二还在于,我国商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不长,缺乏提供法治生长的土壤。在小农经济和专制政治的土壤中不可能生长出法治,法治是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命令取得胜利。新中国建立后,受苏联法学的影响,我们也基本上是依靠政治、政策和道德整合,而不是依靠法律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政策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而法律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怀,甚至还受到冷遇,打入冷宫。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传统人治模式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清算,反而还改头换面而得以存续和强化。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才开始对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实行变革,法律才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我国的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起步晚,加之,处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度里,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社会控制的框架,必然是极其痛苦和艰难的。其三,法治现代化的难题还在于面临西方法文化体系的挑战,我们缺乏足够的经验,缺乏回应与建构的能力。当今社会,全球一体化,我国的法治建设隶属于世界法治化整体进程中的一部分,走法治化的道路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在世界法治化整体进程中的西方法律体系,先声夺人,以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为后来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争相仿效。近年来,我们大胆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法和专门法,缓解了我国长期存在的无法可依局面,其历史功绩不容抹煞。然而,我们在大力移植、引进西方法律技术体系的同时,对于建造既富有民族特色,又有利于法律运作和实现的问题,缺乏回应与建构的能力,以至于在我国近年来大规模立法过程中,虽然颇具现代意味的法律法规被成批地制定出来,但面临着传统法文化中人大于法、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巨大击与化解,法治建设举步维艰。因而,中国传统法文化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不会转换创造出科学与民主。但是,中国传统法文化开不出科学与民主,并不等于中国社会就不需要科学与民主。中国社会必须向前行,去拥抱工业文明,为此必须用以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自觉文化精神来重塑中国的文化,重塑中国的民众。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勇敢地选择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屈从于道德尺度的固执与浪漫,而应坚持历史尺度的冷静与理性。必须从总体上和根本精神上对中国传统法文化进行梳理和清算,而不能让传统法文化的糟粕成为我们的桎梏与羁绊,我们应以科学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接纳工业文明的新文化,并在这种适应、接纳中重建自己文化的生命力。当然,我们对传统法文化的批判与清算,并不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彻底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因素毫无疑问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因素而被整合到中国社会的新文化中。但是必须注意这是一种文化整合,它是将中国传统法文化整合到以科学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标志的工业文明精神之中,而不能相反,把工业文明的某些文化因素整合到中国传统嘎文化这一总体之中。否则,我们又会落入洋务派中体西用之类的旧模式,又会使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转型变成原地踏步的无谓之举。实现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创外在批判性重建,必须进行以下的目标与道路择定。
●1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节约、资本有机构成;其中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由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是多个而不是剩余价值率一个,所以从利润率下降的事实,不能必然推出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程度也在下降的结论。2首先,我们先看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请教:佛教中的撒净是啥意思?经过高僧撒净的车挂,能否起到趋吉避凶、消灾解难、保佑平安的作用???
问题补充:车挂是一尊阿弥陀佛像! 阿弥陀佛!
●一下是法师的开示:
问:请问老和尚!什么是「洒净」?目的何在? 妙莲老和尚
答:洒净是佛教的一种仪式,主要目的是把一个地方遍洒清净,并让此地所有的冤魂众生都变成来护持佛法。佛法能普利一切- -上至天堂,下至地狱,我们念的大悲咒、洒的大悲水,就是在度脱冤魂,使他们得到安身立命之处,这地方就变成清净的佛法道场了。道场清净才能修道,否则不清净怎麽修道?一个清净的佛法道场,使社会上的人到这地方来.都能身心清净无有烦恼。
问:请问“洒净”有什么作用?家中需不需要洒净保平安?洒一次净管多长时间?
答:洒净是仪式,真正的是要清净心。如果你常常保持着清净心,洒净作用就很长;如果没有清净心,洒了以后也没有用,这个道理要懂。净是清净心,我们心清净,我们的周围环境就清净,这个道理现在我们了解的愈来愈深刻,愈来愈清楚。我们的心地、行为清净,整个磁场都会产生变化,这叫真正的洒净。(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八 2006/12/15)
佛教法会前的净坛是什么意思
● "净"是洒净,"坛"是醮坛。在净坛科仪中,道士通过洒法水,涤尘埃,三上香,奉请诸神降赴坛庭,达到信众消灾降福、度化升仙的目的。净坛科仪形成于北宋末年,音乐优美,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净坛科仪一般不单独举行,通常是作为其他法事中的一个环节,清静坛宇,以奉请诸神莅坛场。
佛教法会是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印度古来即盛行此类集会,其种类名目甚多。
法会之仪式每视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进行之方式乃以各种法物幢幡庄严佛殿,复于佛前献上香华、灯烛、四果等,并行表白、愿文、讽诵经赞等。又参列法会,从事赞呗诵经等职者,称为职众。一般谓七僧系指导师(讲师)、读师(读诵经论者,与导师合称讲读师)、咒愿师、三礼师、呗师、散华师与堂达(传达愿文者)等。凡具此等七众之法会,均称为七僧法会。此外,导师、咒愿师、呗师、散华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等合称九僧(大法会三九僧)。司掌法会一切行事之职者,称作会行事,密教则称坛行事。而梵呗、散华、梵音、锡杖等四者,合称四个法要。
佛教演净科仪
●就是用 杨枝净水赞,古代印度风俗,凡邀请宾朋,先赠杨枝及香水等祝其健康,以表恳请之意。故修法时亦用以奉请菩萨。
如何发心做佛教的事业,集资净障?
●佛教不是事业。不要把佛教作为一种事来做。佛法是修身解脱一切苦之法。缺少资金也是一种苦。如何能有资,就看你如何修行自性。
障,也是一种苦,如何修行可以净障,也要看你如何深入经藏,得佛智慧了。
种种障碍之事,皆是因缘所致。忏悔为先。八十八佛洪名宝忏,是一个很好的忏悔法门。在家里就可以做。可以借助佛力,净障集福。
再告诉你一点
生财有道道有财,
财生福地福生财;
平生修得随缘性,
粗茶淡饭也知足。
佛教不净观怎么修?
问题补充:我十九了、戒y对我说有点难、越是克制欲望越强…..晚上做梦和不认识的女的*@$# 罪过 >_< 阿弥陀佛 ! (怪我前几年看了不该看的
●听说修白骨观修到一定水平是会有自杀的倾向,没有上知识的指导早晚是要修偏的。如果是修偏了人就废了。再说戒淫是修不净观。戒邪xy你可以去看看。晚上做梦遗精那是和鬼交。对你的身体是万万不力的。找个女朋友吧
佛教里觉正净的意思是什么
●觉是觉而不迷,正是正而不邪,净是净而不染。觉正净是佛教三皈依的内涵意思。通常我们知道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其本质就是皈依觉正净,因为佛是觉而不迷的,法是正而不邪的,僧是净而不染的。
佛教怎么修不净观啊?
问题补充:淫欲很重 想修不净观 除了看不净观图片 还要做些啥呢?
●《巴利三藏》《大念处经》里面,佛陀说到了修行不净观的方法:
再者,诸比库,比库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诸比库,就像一个两端开口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谷类,如粳米、米、绿豆、豆、芝麻、精米。一个视力良好的人打开袋子,检查它们,说:『这是粳米、这是米、这是绿豆、这是豆、这是芝麻、这是精米。』
同样地,诸比库,比库思惟这个身体,从脚掌思惟上来及从头发思惟下去,这个身体由皮肤所包裹,并且充满许多不净之物:『在这个身体当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液、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库,这就是比库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巴利圣典解释有助于灭除欲欲的六种方法:
一、取得不净的目标(直到获得取相);
二、致力于修行不净观,直到近行定或禅那;
三、守护根门;
四、饮食适量;
五、亲近善知识;
六、有助于灭除欲欲的适当言论。
第一种方法「取得不净的目标」是指内心记住十种不净、可厌目标当中任何一种或是指练习不净观。如此记取不净目标的人能够灭除欲欲。
第二种方法「致力于修行不净观」是指依不净观而培育近行定或禅那。不净观可分为十种无生命体的不净观及有生命体的不净观。
「无生命体的不净观」的十种目标是:
一、肿胀的尸体;
二、变色的尸体;
三、腐烂的尸体;
四、裂开的尸体;
五、血肉模糊的尸体;
六、分解的尸体;
七、切断、分割的尸体;
八、血迹漫涂的尸体;
九、生满蛆虫的尸体;
十、变成骸骨的尸体。
另一种是「有生命体的不净观」,例如观照头发等三十二身分为不净,在《耆利摩难陀经》(Girimananda Sutta)中称之为「有识不净观」。根据那部经,你可以取自己的三十二身分整体或只取其中一个身分,然后专注它为不净直到证得初禅。
第三种能帮助灭除欲欲的方法是守护六根门。
第四种能帮助灭除欲欲的方法是饮食适量
第五种能帮助灭除欲欲的方法是结交善知识
第六种能帮助灭除欲欲的方法是适当的言谈:善知识会借着涉及十种不净观的言语来勉励致力于去除欲欲的人。因此注释者说这六种方法有助于灭除欲欲。
佛教五谷怎样净宅
●将五谷加持大光明咒10万8千遍后,在住宅内四周抛洒即可。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