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做良好家风家教的传承者|程刚

做良好家风家教的传承者
——在全市“家风家教家训”的主题征文暨书法大赛颁奖座谈会上的发言
文 / 程 刚
此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的心情:满腔的惊喜激动,还有惶恐和惭愧。在此,请允许我真诚地道一声,谢谢,谢谢各位!
感谢组委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家风家教家训的平台,唤起了全民的亲情回忆,激发了社会的文明之风。承蒙各位评委的青睐和厚爱,拙文《母亲教我节水》在这次征文比赛中榜上有名,我倍感荣幸。
我的这篇征文,来自我少年时期真实的成长经历,没有丝毫的虚构和编造。在那种贫困的年代,贫寒的家庭,勤劳节俭的家风是自然天成的。长辈教育我们的只言片语,总会被我们深深地铭记。母亲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她只会用那些朴素的话语教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尽管这些话语也不是母亲自己的创作。“冷水要人挑,热水要人烧。”“只有人污水,没有水污人。”母亲常常用这两句话教育我们节约用水。母亲还用许多俗语谚语教我们待人处事:“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教我们节俭和积累;“抢着吃,吃不饱;让着吃,吃不完”,教我们谦让和礼貌;“大人说话,小孩听”“宁想说,不抢说”“小声音,说大话”,教我们说话的礼节;“平时不搭人,急时无人搭”,教我们援助和友爱他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教我们不畏困苦、坚持不懈……
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家风淳朴的家庭,从小到大看着祖辈父辈的背影,以他们为榜样,不断自我修炼成长,传承了淳朴的家风,最终长成父母的样子。而我们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样子。
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也时常为现在孩子没有节约意识,经常浪费食物的现象而深深地忧虑。在校外,时常可见孩子将咬了一口的苹果扔掉;在学校食堂,眼见一个个只咬了一口的包子馒头,被学生扔进了垃圾桶;有的学生,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口不吃,直接将倒进残食桶里。问原因,他们有的说在吃饭之前已经吃了零食,有的说吃饭的时候没有胃口。不少家长也无动于衷,大把大把地给孩子零花钱,有的家长直言不讳地表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扔几个馒头不算什么。”作为学校和老师,当然不会放任学生的浪费行为,但无论怎样苦口婆心的管教,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更何况如今的学校教育,正被现实逼到十分尴尬的处境:老师不敢严管学生。尽管我们比谁都清楚: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尽管我们在心底呐喊: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学生浪费粮食,从根本上说,是没吃过苦,不懂得珍惜。从家庭的角度讲,现在经济富足了,生活富裕了,在一些家庭中,勤俭节俭的家教家风淡化了,家长一味宠爱娇惯孩子,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
我曾被一个家规故事深深地打动。大连市有个尹氏家族,这个家族有一个“五不”家规: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贪女色、不惹官司。全家五代42口人,无一抽烟喝酒,就连女婿、媳妇也无一例外。这一家规传承了88年。88年来,家规给予家族成员的不仅是健康的生活习惯,还有高尚的生活情趣,以及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
实际上,“五不”家规并不高深,也不复杂,绝大多数家庭里的长辈都告诫过子孙后代抽烟不好、酗酒不好、赌博不好,不能贪财好色,不要违法乱纪。然而,是否以身作则到终身不犯规的程度?又是否严格要求到始终不逾矩的程度?
良好的家风,能够让我们在教育上少走很多弯路,更能让我们的育子之路事半功倍。身教胜于言传,最好的教育,是潜移默化地把美好的家风渗透到孩子的灵魂中,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市纪委、宣传部、文明办、团市委、妇联、文联、传媒中心紧贴时代脉搏,联合举办了这次征文暨书法大赛,使我有了表达的机会,有了向各位学习的机会。我很感动,也很感谢。感动有那么多人重视家风家教,社会风气会因此更好。
家风家教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愿大家以此为激励,在家庭中注重言传身教,在社会上争做道德榜样,用一代代人的优秀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松滋市实验初中教师。)
推荐阅读:
1.【散文】厦门印象| 山栀子
2.【散文】成长的营养品|山栀子
3.【随笔】聆听“华泰”看教育|山栀子
4.【论道】走进“北门”看课改|山栀子
5.【论道】思想之光|山栀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