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首七言诗,畅谈读书和做人,一辈子至少要读一遍

读书本来是一件惬意之事,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可增长知识。但是若是在很多压力下读书,却可能极其痛苦。而且读书也需要一定方法,很多人即使读过很多书,依然无法开窍,甚至愚不可及。
北宋大才子苏轼之所以学问高深、文采飞扬,就是因为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总结,所以才留下了无数的传世篇章。有一次一位书生落第,先生还特地写诗安慰他。下面分享苏轼的一首七言诗,畅谈读书和做人,一辈子至少要读一遍。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北宋: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唯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唯有长嗟咨。
神宗熙宁三年,28岁的书生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落榜)西归”。得知这个消息,诗人就在送别时赠诗一首,在其中既谈论做学问的道理,也委婉地劝慰对方回家安心读书,只要熟读深思,就一定会掌握典籍中的精妙之处。
其实苏轼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不仅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而且还差点送掉性命。但是越是无比失意的人生,越是可以磨练一个人的坚强意志。苏轼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也希望其少走弯路。
前四句先说明读书的方法及其重要性,作者认为,读过的旧书要重新一遍遍地诵读,读熟了就会明了其中的深意。但如果今日闲散游荡,将来就很难有所作为。
先生强调要百读不厌,同时还要熟读深思。只要一直这样努力,不仅可以获得读书的乐趣,而且能够积累很多知识,那么以后考取进士、进入仕途,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接下来的四句,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苏轼曾经在家里断掉一切不必要的交际应酬,在院子里著书立说之时也非常专注,就连那些奇花异草都没空去欣赏。后来他离开眉山之后,东游求学,便摒弃了曾经非常不认真的求学态度。
诗人告诫对方,学习需要专心,不可轻易地受到外界的影响,并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验。朅(qiè),离开的意思。“慕人爵、从儿嬉”的对比,表达诗人对仕途的向往,以及对不严谨学习态度的矫正,所以后来才成为一代大儒。
作者情绪似乎有些激动,不仅谈论学习,而且还引申到做人的道理。“狂谋谬算百不遂,唯有霜鬓来如期”,意思是说,有时候千谋万算,却事事成空,只有头上的白发如期而来。
苏轼年轻时理想远大,也立誓要建功立业,可是蹉跎了几十年,却发现自己竟然处境堪悲。“百不遂”三字,将一生的坎坷都概括殆尽,也是极其无奈的情感抒发。
先生忽然又想起在故园时的生活场景,“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当年自己手种的松柏,估计可以两手合抱了。苏轼从小喜欢栽树,他曾在少年时种树满松冈,诗人初移一寸根,便琐细如插秧。一棵树就代表着一个期望,可是先生虽然曾在家乡种了三万棵树,却并没有让他飞黄腾达,可见命运是多么难以捉摸。
不过诗人还是希望书生不要步自己的后尘,于是最后又安慰对方,“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如果早知道每件事都是命中注定,那我十年来的浪迹生涯,就不是极度无知。
诗人一边嘱托对方要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一边也悲叹自己的不幸,“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唯有长嗟咨。”临别时嘱咐你,千万别计较一时得失,却又让我长叹不已。其实没有人可以彻底放下,即使先生自己如此倍受折磨,也还是无法释怀,何况一位刚刚落榜的书生。
苏轼虽然有些感慨,但这首诗却令人启迪深刻。诗人认为读书要注意几点,首先应该百读不厌,并熟读深思;其次还要专心致志,善于总结。第三就是需要端正态度,具备严谨的求学作风。
同时先生还提到如何做人,即使狂谋谬算,也不一定可以计划实现。只有不计较得失,专注于求学和做事,反而会让人心情放松。最后当你不在意功名时,心境就会显得恬静,却可能有意外的惊喜。不过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人,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可循,必须要善于变通,与时俱进,方可获得成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