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音 声 声
抽丝之声破茧之音
本 期 作 者
贾高锁 银建基
愚公为什么能移山
文/贾高锁
愚公移山的故事,源远流长,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可嘉的、感人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不怕艰难,不怕困苦,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但是,愚公为什么能移走山呢?恐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还是从故事说起吧。“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所处的地理形势是:家门之前有两座大山,出出进进,要绕很大的圈子。为了门前无“塞”,出入免”迂”,愚公带领全家”毕力平险”。条件论者,肯定会说:世事造英雄!愚公是“大山”造就的。这说得有道理。“大山”造就了他的精神,成就了他的英名。要是愚公住在平原上,或是大海边,山都望不见,还用移吗?但这只能说明愚公为什么移山,却不能说明“为什么能移山”。愚公究竟为什么能移山呢?恐怕,第一,是他有远见。他的远见,来源于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和透彻的分析,扎实于信念的坚定。由于山之“塞”,出入“迂”,因此产生了“移山”之念。我们从他和“智叟”的争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可以看到:他的分析多么正确,见识多么卓远,信念多么坚定。第二,是他善商讨。办事的远见有了,信念坚定了。但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那就得谋划于人,商讨于众。愚公的第二步是走对了。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同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你看他,虽为一家之长,然遇事商讨,态度多么平易!没有长者的口气,更无家长的作风,一副平等和蔼的姿态,人能不尽心竭力、献计献策吗?其妻所提的“疑”问,不就是众人给解决了的吗?其三,是他靠众人。众人是圣人。依靠众人,就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舍此,不能有丝毫收获。愚公的成功,就在于能依靠众人。他依靠众人的第一步,就是和大家商讨要办的事情。使大家明白,要办什么,为什么要办,怎么办。并且把大家摆到主人公的位置上,使大家意识到,这是给自己办事,是给自己造福,给子孙后代造福。因此,大家能在愚公的带领下,统一认识,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奔赴一线,不舍寒暑,全力劳作。靠众人,还表现在他“海纳百川,不择细流”的阔大胸怀上。“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个小孩才换牙,大概七、八岁吧,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他并没有嫌弃。积少而成多,聚小而渐大。这就具备了成功的最坚实的基础。其四,是他带头干。商量好做法后,愚公紧接着就“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没有等待,没有迟疑,更没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也没有指手划脚,吆三喝四,而是亲临工地,带头劳动。在他的带动下,才有子孙的苦干——“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才有邻人的帮助——京城氏遗男,“跳往助之”。其五,是他拒非议。愚公移山的主张,曾遭到妻子的疑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当然,这是内部的疑虑,是善意的。愚公还没出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大家就给解决了。愚公移山的行动,又遭到智叟的嘲笑和非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以活生生的事实(子孙无匮,而山不加增)和严实实的道理(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孙无穷)驳斥了智叟的错误认识。常言道:“傍道三年盖不起房。”就是说,临街盖房,众议颇多,主意不定,意志不坚,难免半途而废。但是愚公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在既定的方针下,不懈努力,一干到底,这也是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其六,是他能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愚公移山,几费周折,方针既定,坚持不已。虽“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而不变初衷。这才感动了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二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宣告彻底成功!毛泽东主席,在谈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时,曾引用过这则寓言。他说,愚公挖山不止,感动的是上帝,我们的革命,也感动了上帝,那就是“人民”。人民帮我们搬走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的观点,非常正确。对于执政者来说,“人民”就是“上帝”。没有人民,就没有胜利,更没有政权。那我们普通百姓呢?要想搬掉你前进路上的“大山”,该学习愚公的什么精神呢?
读《愚公移山》,看和谐家庭
文/贾高锁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贯通,文明渊源,长流不息,永无止竭。挖掘古代文化,可以承上而启下,发扬光大,可以知古而识今,古为今用。
一篇《愚公移山》,相传数千年,激励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守一持恒,奋斗不止,砥砺前行。
之于文学,反语正用,神话浪漫,波澜起伏,哲理寓言;于哲学,生生不息,大道永恒,抱一守正,信念坚定;于信仰,精诚之心,感天动地,天人合一,天地同心;于创业,不畏艰辛,愚公精神,,迎难而上,坚持斗争;于公益,功在当代,利留千秋,为人造福,众皆赞许。等等。
而今我言,只于家道。
每读此文,似有新意,隐于文间。今日读之,突又发现,愚公之家,和谐团结。长幼井然有序,主次协力同心。天伦人性,和睦相亲,逢事协商,遇难共当。岂非旷世楷模哉!
先看家长愚公。“年且九十”,而欲“毕力平险”,移山通途,真可谓老当益壮,壮心不已。其高瞻远瞩、造福后世之举,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挖山伊始,愚公无独断专行、发号施令之念,有“聚室而谋”、汇集智慧之举。方致家人“杂然相许”。遂率子孙,“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虽“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仍意志坚定,挖山不止。要知智叟之“笑”,并非开怀之“欢笑”,而是鄙夷之“嗤笑”。挖山艰辛,嗤笑损心,而愚公初心不改。对于嘲讽,义正词严,据理回敬,使智叟理屈词穷,终“亡以应”。当代伟人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战几十年,搬走了劳苦大众头上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其在论述党委会工作方法时说,“书记好比是班长’”,带领党委一班人,须“多谋善断”,即搞好“民主集中制”。“多谋”就是多与人商量,多听人意见,这就是“民主”;“善断’就是能择善而从,当机立断”,这就是“集中”。这符合中国传统:“家有千口,主事者一人。”愚公可谓当好了“班长”——“主事者”。再看愚公家人。当愚公提出:”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大家杂然相许”——纷纷赞同,全力支持。家人”相许”,既对现实认同,更对“家长”尊重。遂“荷担”而从征,“扣石垦壤”于山脚,“箕备运于”海尾,奋勇苦干,寒暑不息。三看愚公妻子。内助称贤。对于挖山,首先赞同,“杂然相许”之中,定有其妻之声。而后“献疑”。“献疑“二字,含义深刻。“献”有对上奉贡之涵,“疑”为迷惑不解之意。”献疑”,表情达理,委婉而深刻,急迫而深沉。赞同之意,含于内心,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称夫为“君”,可见相敬如宾,连续发问,可知心急如焚。这正是东方女性,善良稳厚之处。相夫持家,责任重大,故考虑周全,细心涉微。然往往答案难找,常常焦心急虑。统观愚公一家,家长多谋而善断,家人协力且同心,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愚公前领,家人后拥,“毕力平险”,挖山“不已”。“帝感其诚”,方命大力神之二子,负山远移。自此,愚公门前,道路通达,“无陇断焉”!
一个“诚”字,感动了天帝,“诚”之神力,何其大也!
诚以待人,人和,诚以办事,事成。诚者,成也,和也。家道兴旺,岂可或缺“诚“者乎
从“王罴性俭率”说到光盘行动
文/银建基
在《戒子通录·卷七》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王罴性俭率。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饿。”命左右彻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这段记载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王罴的性格既节俭又直率。有一次,一位朝廷使臣来他这里视察,王罴设宴招待他。使臣吃薄饼的时候,先掰去了饼的边缘。王罴说:“从播种到收割,农民付出的功劳已经不少。再加上脱壳磨面做成薄饼,百姓们花了不少的力气。你现在吃饼还要掰去边缘,想来,你还是不饿。”说罢,王罴命令手下的人把桌上的食物全部撤下去。使臣见状很惊讶,不久醒悟过来,觉得十分羞愧。
姑且不说王罴不给上司留面子的做法恰不恰当,单就体谅百姓稼穑艰难来看,这个地方官员的话,就值得我们为他点赞。
节俭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经历过“非常时期”的人都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彻底摆脱了“人人找饭吃”的困境。现在的一些年青人,就不大珍惜粮食了。只要不合自己的口味,就弃之不食。有的人还像《戒子通录·卷七》中记载的那样“饮食蒸饼去皮,馒头(即包子)去蒂,肉去脂皮之类”。
我们当然不须按古人“自非生硬恶臭,与犯之宿疾之物,岂有不可食之理”的标准去做,但只要食物新鲜,在保质期内,吃了无损于健康,就应该将它们吃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光盘行动”至今已经历时7载。但浪费食物的陋习,并未彻底根除。
以我曾在的英才为例,一些学生在食堂买好饭时,常常因为今天的菜不合自己的口味,就手一翻,连菜带米倒进泔水桶后去重买。
有一次我在餐厅值日,见一个馒头滚落在地。我问旁边的一位学生为什么不拣,他说“脏了,不能吃了”。我拣起来剥了外面的皮边吃边说:“如果明天我病了,或者死了,你今后就可以不吃,如果没事,你就必须得拣起来吃掉!”
造成食物浪费的原因尽管五花八门,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不饿”或者说“没经历过饿”造成的。
同样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年龄大的人,一般不会做出浪费的举动。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正是1962年“非常时期”。有一天晚上,饿得我怎么也睡不着,爬起来全家找了个遍,只找到半罐黑酱——那时候谁也舍不得买酱油,炒菜时只用黑酱着色。
我挑了一点黑酱,用开水冲成一碗“高汤”喝下去。肚里暂时得到了安慰,但躺下不久,我就又爬了起来——高汤变成了尿液,我只好冒着严寒出门去上厕所。那时候的居住条件哪像现在,屋内没有卫生间,不出去是不成的。
我认为,要想让节俭成为青年人的习惯,除了长者的教诲外,最好是让他们体验体验稼啬的艰难。逢寒、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点儿情感作业:跟爸爸妈妈去上三天“班”,不用他们去实干,只要求他们站在旁边,看着父母在干什么,怎么干。回头每人写一篇“观后感”。
学好,犹如爬山;学坏,如同下坡。培养青年人一个好的习惯,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将来他会自然懂得”上。言传身教,方法得当,“光盘行动”就会应者云集,中华传统美德就会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云梯车司机话给我的感悟
文/银建基
上午充当“马路天使”遛弯,见几个电力工人驾着云梯车更换着不着的路灯灯泡。
整条马路的路灯都被点燃了,不着的灯泡,自然一目了然。但有的灯泡并不是干脆不着,而是着着歇歇,就像相机拍照时的闪光灯。
电力工人们把云梯车,停在一根根不着的路灯杆下,上来下去地更换着灯泡。我反正闲来无事,就跟在他们车后,欣赏他们那娴熟地操作。
跟着跟着,见他们不但要更换干脆不着的灯泡,就连那些着着歇歇的灯泡也更换掉了。
我们老年人,节俭惯了,觉得换掉这些着着歇歇的灯泡有点儿可惜。毕竟它们还有点儿利用价值嘛。
于是,我就不无惋惜地对云梯车司机说:“那些着着歇歇的灯泡,不是还有着的时候嘛,干嘛要换掉它们呢?多可惜呀。”
云梯车司机意味深长地说:“那些着着歇歇的灯泡就像岗位上的某些人,既然不愿意持之以恒地尽自己的职责,留下它们只会坏事。”
他的话很使我感佩。是啊,每一个平台上的人,都像这灯泡一样,拥有放射着自己光芒的机会。假如谁要是懒于尽责,恐怕迟早都会被人家换掉的!
所以,一定要懂得:珍惜机会,努力发光,一切付出绝不是在为领导、老板,而是在为自己!
读弑母案新闻后网评的思考
文/银建基
早晨看新闻,见到一篇题为《南京一高三学生弑母同学家长:其母辞职照顾儿子,对学习要求很严》的消息。
消息说:“11月16日,南京警方发布通报称,11月13日,该市玄武区居民李某某因家庭管教等原因,与其母发生口角并产生冲突,致其母死亡。”“李某某系南京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等云云。
是多大的深仇大恨,竟然能使得亲子举起了屠刀呢?好奇之下,阅读下去才知道,原来是做教师的妈妈,对儿子的学习要求很严,为了儿子,辞职专陪。
浏览一下网评,见一位网名为“利百加”(应该是“利百家”的谐音吧)的网友留言说:“别把捆绑和控制误解成——爱!” 就在我还未决定赞不赞这一观点时,他又隔行在下面来了一句“也别把放纵误解成——爱!把握平衡,才有公义!”
再往下看一位网名为“阿明”网友的留言吸引了我的目光。他说:“一个值得家长思考的问题,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不是仅成绩就可以的吧。”
这两位网友的说辞,正道出了当今许多家长的纠结。是啊,平衡,肯定应该!但是谁来说说怎么就算平衡了呢?
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龙变凤”,是国人普遍的心态。但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社会变化快,孩子们的心性变化也快。再按传统的“光宗耀祖”理念教育孩子,肯定是一条走不出去的死胡同。
记得有一年我带过的一届高一学生中有一位女生,乘晚洗漱老师不在的空档,钻在校园的厕所里等熄灯后,跳墙出校上了网吧——那年头智能手机还没普及。
这事对班主任们来说可不是小事。姑且不说什么自己学生违犯校纪的套话,仅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半夜三更离校外出可能遭遇的风险,就足以叫人提心吊胆的。
第二天我请她家长来校面谈。她妈一进我办公室就责备她家闺女说:“你看你又给妈妈丢脸了!”我立刻对她说:“您错了!要说丢脸,也丢的是她自己的脸。您这样的说法是触动不了她的。”是啊,既然我的行为丢了的是你的脸,与我有相干吗?
事后,她妈妈问我该怎么说。我说,您得让她知道做错事最终受害的是她自己。您应该让她知道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都是“为你好”。
但是,以“为你好”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就能使孩子接受吗?
南京弑母案中的被弑母亲就是教师。她和丈夫二人都是知识分子,为了儿子,她辞职后,抛开丈夫隔江到南京来陪读儿子。然而,她的“为你好”却让自己付出了血的代价!
儿子呢?我觉得这孩子也不是那种不辨菽麦的逆子,一个能考进省会重点中学的中上等学生,绝对非同小可。但是,惨案毕竟发生了。问题就回到了阿明的“三问”上:“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不是仅成绩就可以的吧。”
是的,我认为教育的顺序应该是先成人后成才。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头等的大事。其次,认真读书,让孩子今后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在学业上,对孩子过分的苛责,恐怕就不太合适了。
我认为台湾作家龙应台对她儿子安德烈说的话是对的:“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孩子能够听进去龙应台式的话,当然好,实在听不进去——我当年就对有些家长说过:“您最终还是要儿子(女儿)嘛,至于分数嘛,高点儿当然好,实在高不起来的话,还是古人那句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好。”
我的话确有阿Q之嫌,然而,穷途末路之际,我们不“阿Q”,又能怎么样呢?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简介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成立于2015年12月22日。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是在原平市教育科技局指导下,教师志愿参加,教育科技局提供服务,面向全市广大教师的校园文学社团组织。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的活动宗旨是:为教师的业余爱好搭建平台,为教师展示自我创造条件;丰富广大教师的业余生活,激发教师的热情,引领教育事业新潮流。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的表现形式是双月刊《蚕音》和微刊《蚕音声声》。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机构
顾 问:高秀亭 李秀文
王 彤 郭志宏
申国华 褚文忠
冯伟虎
社 长:杨虎田
常务副社长:刘平艳
副社长:宋卫国 李存明
刘舒芹 茹万明
秘书长:赵二海
《蚕音》
主 编:宋卫国
副主编:康国峰 杨云霞张永飞赵建明
编 辑:薛利锋
美 编:童利平
《蚕音声声》
主 编:刘平艳
副主编:张燕飞 温雪琴 武 静
董家凤 谭国军 任建琴
编 辑:刘 珺
活动组
小说组组长:张永飞
散文组组长:赵建明
诗歌组组长:杨云霞
朗诵组组长:张燕飞
通讯组组长:姚建芳
主管单位:原平市教育科技局
主 办: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
社 址:原平一中书院
社刊邮箱:ypsjswxs@163.com
往期回顾
?特刊‖喜贺《蚕音声声》三周岁生日?蚕音月课专号‖十一月对句一(总第十六组)?蚕音月课专号‖十一月对句二(总第十七组)?蚕音月课专号‖总第21期《冬日序曲》一?蚕音月课专号‖总第21期《冬日序曲》二?蚕音月课专号‖总第21期《冬日序曲》三?蚕音月课专号‖总第21期《冬日序曲》四?蚕音月课‖总第1期?蚕音月课‖总第2期?蚕音月课‖总第3期 ?蚕音月课‖总第4期?蚕音月课‖总第5期 ?蚕音月课‖总第6期?蚕音月课‖总第7期 ?蚕音月课‖总第8期?蚕音月课‖总第9期 ?蚕音月课‖总第10期?蚕音月课‖总第11期?蚕音月课‖总第12期?蚕音月课‖总第13期?蚕音月课‖总第14期?蚕音月课‖总第15期?蚕音月课‖总第16期?蚕音月课‖总第17期?蚕音月课‖总第18期?蚕音月课‖总第19期?蚕音月课‖总第20期?六月对句?七月对句 ?八月对句?九月对句一?九月对句二?九月对句三?十月对句一?十月对句二?十月对句三?嵌句诗01?嵌句诗02 ?嵌句诗03?嵌句诗04 ?嵌句诗05 ?嵌句诗06?嵌句诗07 ?嵌句诗08 ?嵌句诗09?嵌句诗10?嵌句诗11 ?嵌句诗12?嵌句诗13 ?嵌句诗14 ?嵌句诗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