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起来,微信里收到很多朋友发的二月二祝福,心里很温暖。这就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好处。
中国的人情社会的基础是民俗社会,民间百姓无论怎么改朝换代,都遵从着自己的一条生活轨迹。
每个中国人都想出人头地,登堂入仕。反之,又能像条虫一样,蛰伏于地下,默默无闻。
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二月初二一般都在惊蛰之后,春分之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所以根本不是什么龙抬头,是虫抬头。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儿,本来就是条虫,非要说是龙,很阿Q。
鲁迅批判中国人的阿Q精神,并不是批判中国人的自嘲,而是批判中国人的底层自残。
把虫抬头说成龙抬头也对,中国人把长的软的东西都叫虫,也有地方把龙叫大虫。
而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是条虫,自生自灭,这就是自然法则,自然法体现的就是彼此无法改变下的公平。
但中国人又崇尚人文,喜欢把一切自然赋予人文的含义,传统的节日就是这样一个产物。
二月二的由来即是如此。
2
话说尧的父亲帝喾娶了四个老婆。帝喾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黄帝的曾孙子,颛顼的儿子。帝喾有一个老婆叫庆都,地位不高,且没有生育,而比她地位更低的妃子却生了个儿子。
庆都很着急,这一年正月十五就到庙里去上香求子。
这一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旱的原因是玉皇大帝不让下雨,天上有一条赤龙,很同情民间,就偷偷地下了一场雨。
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很生气,就把赤龙压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为赤龙求情,玉皇大帝发话说:“除非金豆子开花。”到了二月二这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老太太,一个劲地喊:“卖金豆子!卖金豆子!”人们很纳闷,买回家一看,是些黄豆。这些黄豆放在锅里一炒,噼里啪啦地开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条赤龙放了出来,贬下凡间。
庆都从神母庙求子后,就天天盼着好消息。一天夜里,她梦见一条赤龙追随,从此,就怀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电闪雷鸣,后又艳阳高照。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二月二龙抬头了。
这是后来开国皇帝出身的范本。
3
司马迁《史记》的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 汉代经学家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 菽就是黄豆,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黄豆了。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这些年的考古也得到了证实。
但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大豆的最大进口国。
中国海关总署2018年1月23日公布,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13062万吨,大豆稻米进口世界第一,其中大豆进口9553万吨,较2016年增加13.8%;稻米进口403万吨,较去年增加13.2%。
有人说进口那么多大豆都干什么了,一是做油料,但主要是做饲料,满足肉蛋奶的供应。没有这么多进口大豆,中国人就没肉吃了。
说远了,关于二月二的这传说引出了一条粮食信息,而且是两个第一,种植第一早,进口第一多,我们喜欢第一。
到现在山东菏泽民间还有二月二这天炒盐水黄豆的习俗,让金豆开花。感觉这个习俗比东北的啃猪头好得多。
4
其实,到了元朝二月二才和龙抬头联系到一起。
描述元燕京风俗的《析津志》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这应该和蒙古民族没有龙崇拜和对中原的统治没有信心有关,总怕出真龙,所以要吃龙。
到了明朝出了个草龙天子,也怕。这以后,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其实,另一层意思是说有什么龙啊虫啊都别出来,由我们朱家当皇帝就不错了。
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除了吃面食外,还将这个节日引申为导引风水的好日子,清《宛署杂民》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祈求风调雨顺。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满清皇帝觉得自己是龙,不让别人伤着,又怕真龙再现。而民间的行为却有唤龙而出的意思。再说说东北的二月二吃猪头,东北是满人的发祥地,二月二就不能让朱家的那个龙头出来,所以只有东北二月二啃猪头。
民国时期,二月二的民俗有:“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关于二月二剃龙头一说,还有另一种解释。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进行思想统治,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不管怎么说,二月二都是个好日子,抬头了总代表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