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庆:龙草坪的东河台

龙草坪的东河台黄文庆
从椒溪河的源头北庙子沿河下行二十几里,有个地名叫东河台。东河台因地处椒溪河与东河交汇处较高的台地上而得名。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汉中府志》“华阳图”及光绪九年(1883)《佛坪厅志》疆域图均载名为东河口。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调查到东河台有三个遗址:东河台老街、东河台关公庙、东河台栈道孔。东河台老街道遗址长约30米,残存围墙痕迹200多米,高1.2—3米不等,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不规则形状。文革中部分街道石条、房子被拆除。遗址内现住一农户。传说此街道上曾设有驿站,供官府人员停留食宿。乍一听,觉得怎么在东河台那样偏远的地方会有驿站?细细一推敲,便觉得也不无可能。驿站一般在官道上,最高级别为朝廷直接管理的驿站。但东河台也可能设有县(厅)级驿站,因为它地处旧时佛坪厅城与袁家庄佐署之间的椒溪道上。来往的官府人员在这里歇脚停留也很合情理。除驿站外,这街道上还有做生意的食堂、旅店、药铺等等,人来人往,有些热闹。
东河台关帝庙在老街道以西,为砖木结构,坐南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现已坍塌。据传是一户姓郑的人家修的。郑家修庙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借关公美名教化一方。佛坪山里的庙宇以佛庙为多,接下来较多的就是关帝庙。为什么关帝庙多?主要还是因为关帝离人们的生活更贴近一些。古代人们接受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主要是通过老戏的人物和情节认识人忠奸善恶;通过宗教迷信认知各路神灵和因果报应的天道神理;借助民间曲谣和红白喜事,受到教化。对于佛、道而言,虽然可深可浅,但老百姓毕竟觉得抽象和遥远了一些,而关公的人性人情味特别容易被老百感觉到,也特别能感受到一同住在尘世的亲切。郑家修庙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让关公护佑自己。过去大户人家多修文庙,被称作家庙,修关公庙的一般是经商人家,家里的财产太多了,就担心土匪抢、小偷偷。修一座关公庙,给人传递的信息是,关公成了他家的“保护神”了,谁胆敢侵犯的话,肯定会吃关公青龙偃月刀的砍杀,所以,修关公庙是为了震慑歹人,让其不要觊觎不属自己的财物,打消偷抢的歹念。东河台的关帝庙刚修好的一些年,的确很有杀气。庙虽不大,但香火旺盛,翻越秦岭的商人、脚夫都来敬拜。过了一些年后,本地的土匪们知道再有威名的神像只不过是土偶木梗,只不过是用来吓人的摆设,就不再对关公有敬畏之心。他们抢了郑家,烧了关公庙,并放肆地抢劫来往挑夫,东河台从此渐渐变得荒凉。此处的栈道遗迹沿东河南岸崖壁分布,分为上下两排,长35米,保存有圆形、方形栈孔32个。圆孔直径0.15米,深0.16米;方孔边长0.15米,深0.12米。栈桥遗迹跨东河分布,北岸2孔,南岸8孔,均为圆形,直径0.37米,深0.5米。现存碑刻1通,位于栈道遗迹上方,插入基岩内,方首,正中有楷书“阿弥陀佛”四字,落款“道光五年”。由那些栈孔,可以想见当时这条古道的重要和来往行人之多。大地、河流都有它兴衰的节律,东河台也是如此。尽管现在的陕南的移民工程已迁移走了东河台的住户,但它处于两条河交汇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虽早已散尽了曾经的“繁华”,但还会保留下几间瓦房供来往的人们歇歇脚的。
黄文庆,诗人,现居佛坪。
主播简介:张轩瑜,就职于佛坪县广播电视台,任制播部主任、节目主持人。爱好文艺,兴趣广泛,尤其擅长摄影摄像艺术创作。长期在影像视频一线工作,多年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无人机等摄影摄像器材,把佛坪的山水景致、人文民俗、自然生态等全面、精致地艺术化呈现,成为佛坪对外宣传、文化展示、旅游推介的精美素材,影响波及全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