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方方日记,似乎永无宁日。文/如海
方方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被置于一个很危险的境地。
起因是在近日,方方日记被外国出版。《WUHAN DIARY 武汉日记》将以英文和德文出版,其他语言的版本也会不久出现。单单看下出版书籍的简介,就令人触目惊心和感到屈辱。英文版的简介:《武汉日记》说明社会不公、腐败、滥用职权、系统性政治问题阻碍了对传染病的反应。德国版的简介:《武汉日记》是一个独特的证据,证明了这场在短时间内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灾难的起源。狗日的帝国主义,一百多年过去了,强盗本性丝毫未改,亡我中华之心从来就不死!连赔款割地的无耻诉求都来了,包括美国、英国、印度和澳大利亚,都提出要中国赔款或割地。要不是今天的中国强大,估计新一轮八国联军又要侵犯中国了。方方日记的热度原本已经消停了。复工复产,武汉解封,一场众志成城的战争,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胜利。接下来就是戒骄戒躁,不能麻痹大意,做好个人防护,巩固成果。方方也淡出人们的视野,功过任由他人述说作罢。熟料日记在外国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网如何评价方方的大讨论。方方日记本质上不过就是日记,随心而记,我行我素,并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日记本身有主观性和时效性,纯粹纪录个人的所思所想,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道听途说,那都是纪录者的自由和权利。读者要当真,那是你自己的事。在大事件里面完成的日记,侧重于微观和某个个体的视角,看法或回忆,都是另外一种见闻和风景。但方方毕竟是知名作家,湖北作协主席,湖北文学界的泰斗。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出来写日记,旁人就不这样看了。人家会觉得方方应该核实日记内容,不能打胡乱说,不能只是贩卖焦虑;会觉得她没有传递人间大爱的正能量,只看到了凄惨和不公、不平,眼光过于灰暗和草率。其实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绑架。方方不是来写历史的,她没有记录时代的磅礴,只不过完成一个作家的私人记录而已。批评者看不惯方方,到目前为止能指责方方的不过就是满地手机、护士去世这两个猛料。方方最初只是写博客一样谈及一些个人体会,后来觉得有人愿意看,就无心插柳地坚持每天写,成了封城日记。因为确实有很多武汉人,在夜晚读着方方日记入眠,一种孤独和悲哀的陪伴,一种共情而生的慰藉,触动过很多人的内心。无论是民众的需要,还是在苦难里,理应容许发出不同的声音,方方日记我认为都是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方方不是鲁迅,这个时代也不需要鲁迅。她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她名利都不缺,不需要。六六去武汉找素材的时候,我比较两人写过一篇文字《方不如溜(六六)》,堪称爆款文。设想一下,如果让你来选做六六和方方,你会如何选择?她们都是成名作家,有别墅和优渥的生活,不用去折腾,赋闲在家就可以过着很好的生活。可方方不,她坚持她的偏执,说一些别人不爱听的话。她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敢于在巨大压力之下坚持写日记。我认为她是一个善良的人,有良知的人。保持沉默很容易,这个社会里利己主义者俯拾即是。再回到方方日记在国外出版这事,不知道是否经过方方授权。日记被政治化,终归是一件坏事,潮水的方向很难控制,也远非方方能够左右的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甚至很担忧方方的个人命运了。可能大家都明白,方方日记是外国势力利用的靶子,是他们甩锅和泼粪中国的导火线,但矛盾和仇恨结下,就煽动和点燃了民族恨意,这是很可怕的结局和趋势。方方在这样的漩涡里面很危险。当然,仅仅方方日记,也不至于让中国就陷入外国群殴的绝境。应付外国势力的恶毒中伤,我们有我们的智慧。一本书,也掀不起什么大浪。特朗普之流的小丑,搞政治攻击有一套,拯救民众缺乏能力,终归也得不到太多民心。该如何评论方方?批评方方可不可以?可以,但不要谩骂。方方日记迅速由美国出版社出版,中国人都感觉不舒服,正常不正常?这样的感受,很正常。方方日记,成为了外人捅中国人的一把刀。日记,可能不小心助纣为虐了,更加被人不待见,我很能理解国人的一腔爱国热忱。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客,会捕捉到这种机会。一些美国精英鼓动西方国家一起要求中国赔款,让我们联想到“庚子赔款”。老胡更悲观地认为:在未来的风浪中,中国人民,包括那些曾经支持了方方的人,将用我们多那么一份的利益损失来为方方在西方的成名埋单。方方带来的对公众的刺痛,的确是如此强烈。但,没有方方和日记,外国势力的癫狂依然不变。所以,我觉得可以更温和一些地看待方方,为这个国家和社会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期望很多事情变得更好,让很多努力过的人被善待,善莫大焉。别再说“正经人谁写日记啊?”,那不过是《邪不压正》里的台词而言。你宁肯信台词,也丝毫不信日记?也不再说方方被当枪使了。当键盘侠自然安全,而写字的人有多苦,你不一定知道。搜索“琴深如海”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青春、梦想,诗和远方
主张俗世中,不俗的精神生活
文字原创温暖,必定值得与你为伴
一日不读琴深如海,仿若三日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