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重磅:被遗忘的中国音乐家李树化,曾与至交林风眠一起留学法国,他的女儿现定居厦门

李树化和学生合影(前排左三)
—— 谨以此篇献给李丹妮女士!

明年是杭州国立艺专成立九十周年。在这里我们要纪念一位音乐界的元老——李树化。他就是我婆婆李丹妮的父亲。
李树化1901年出生在泰国北柳,祖籍广东梅县。
十九世纪末,中国人生活贫困,许多家庭为了改变命运,到南洋去碰运气,他们把家眷留在家里务农,等赚了钱再汇往家乡资助家庭。单身的小伙更是无牵无挂轻装上阵,李树化的父亲就是这样跟着村里人一起坐船到泰国谋生。
青年李树化
据说,当年李树化的父亲李昆与其兄都在一家金银店里当学徒,老板发现这两个来自梅县的小伙子手艺灵巧,为人老实勤快,又长得英俊,深得老板赏识,于是,老板将自己两个女儿嫁给李氏兄弟,并将作坊交给他们经营管理,李昆兄弟成了首饰店里的继承人。
李昆一共生育二儿九女,李树化在家里排行老二。李昆不仅会制作金银手艺,工余时间拉起二胡哼唱客家歌谣以解思乡之情,儿女们围在他跟前唱歌嬉戏,唯独李树化安静地观察父亲拉二胡架势,等他父亲不在,他拿着二胡拉起来,虽然不在调上,但父亲觉察出儿子的悟性与灵性,就手把手教他正确姿势与手法,李树化很快就掌握了二胡的技巧。九岁时,李树化与哥哥两人一起回梅县老家上学读书。在梅州中学,李树化认识了同乡同学林风眠,家境殷实的李树化常常把林风眠请到家里吃饭。
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已经成立于南京,孙中山时任大总统,教育部长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新教育的意见》提到除了德、智、体、教育外还要重视美育与世界观的教育,梅州中学的学生对于新思想很感兴趣,林风眠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学生之一,并将这些进步的理念灌输给李树化,两人越谈越融洽,从此常常形影不离。
依序为林风眠、林文铮(蔡元培女儿蔡威廉之夫)、刘既漂
有一次,林风眠到上海去找他的同窗好友林文铮,想找个公费学校读书。无意间他看到街上张贴一张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广告,就赶着去上海华法教育会打听情况,在那里恰巧遇到林文铮,原来,林文铮也已经订好船票要去法国留学,林风眠非常兴奋,他回到梅县把这消息告诉李树化。当时,广东省已经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赴欧学习。李树化知道消息后瞒着家里人,草草拿着几件衣服装进藤箱里,跟着林风眠连夜坐火车到上海,当时多数学生对欧洲留学的制度还不清楚,一无所知,甚至凭着一股热情盲目跟从。
1919年的圣诞节,李树化与林风眠同乘一条船到了法国。这条法国邮轮途径香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总共三十五天的行程,最后在马赛码头登岸。
1920年林风眠进入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功研画画专业,1921年,李树化考进是“里昂国立艺专音乐学院”成为中法大学首批一百二十七名在册生之一,他学的是声乐指挥兼修钢琴专业,后来又进“里昂大学文学院”任研究员。
毕业后的李树化在法国里昂一家琴行找到调音师的工作,并与一位法国女子结婚成家。而这时候的林风眠已经回到北京,出任北京国立艺专当校长兼教授。
1926年12月,李树化接到应林风眠邀请。出任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主任。

李树化携带已经有身孕的珍妮经过漫长时间的海上漂泊,在1927年2月抵达北京。林风眠还从法国第戎美术学院聘请一位雕塑系教授克劳多。三个法国家庭住在北京花园胡同,这是一个标准的北京四合院,三幢平房共享用一个庭院,这时候的,林风眠的太太阿丽丝也已经有了身孕,三位法国太太遇在一起格外亲热,她们想尽办法用中国食材做法国餐。异国他乡她们再也不会觉得孤单了。一次,三个家庭一起周游北京城,三位太太都坐着轿子上长城,她们的先生则是骑着驴子跟在她们身后。她们还一起去看京剧,珍妮怎么也不相信梅兰芳是男儿身演的女性角色,后来林先生将卸妆之后的梅兰芳领到珍妮面前,她才不得不信服。在国立艺专李树化遇到了许多位在法国一起留学的朋友,刘既漂,林文铮,蔡威廉等。李树化担任艺专音乐系主任,月薪是三百大洋。
1927年5月份,李树化的夫人珍妮分娩了,画家兼作家的孙福熙为孩子取名:尘生。因为当时北京尘土飞扬。
李树化除了在艺专教授钢琴之外还到北京师范艺术科教授钢琴,音乐家老志诚就是他当年的学生,老志诚不会忘记李树化在北京师范大学礼堂举办的钢琴独奏会,李树化演奏的莫扎特,贝多芬作品,肖邦的《夜曲》《葬礼进行全》,学生报予阵阵掌声后,他还加演一首自己创作的曲子《赠给林风眠》,这曲子听起来让人联想到扬琴,似乎在模仿扬琴的声音,听起来很悦耳,师生们对于李树化的演奏报予长时间的掌声。老志诚每周都到李树化家里上钢琴课,在他指导下学习演奏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李树化还将自己从国外带回来的乐谱借给老志诚手抄,还常常把所教的学生召集一起,举办小型钢琴演奏会,相互切磋技艺。等学生演奏完之后,他也会献上一两首钢琴曲,差不多每次演奏会结束之后他都会做一番点评,指出一些优缺点,通过这种认真负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都大受启发,进步很快。
晚年时与林风眠合影
1928年3月,在秉承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思潮引导下,杭州“国立艺术院”在杭州孤山下的哈同花园成立。林风眠再次任院长兼教授,李树化再次被他邀请出任艺专音乐系主任,举家从北京迁往西子湖畔杭州。
国立艺专采用西式教育模式办学,为了鼓舞士气,杭州艺专的校歌也诞生了,那是由林文铮作词,李树化作曲。歌词写到:莫道西湖好,雷峰已倒。莫道国粹高,保俶倾凋!看!四百兆生灵快变虎豹!不有新艺官,情感何以靠?艺校健儿,齐挥毫横扫!艺校健儿,齐挥锤痛敲!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
在杭州时期,李树化谱写了合唱曲《燕宫词》、《易水别》(1933,皆林文铮词,话剧《易水别》插曲),还创作了钢琴曲《湖上春梦》(1928)、《艺术运动》(1929)、《林间》(1930)、《感旧》(1932)等。以上这些音乐作品,全部都是在这十年之间产生的。
其次,从音乐理论方面,李树化也做了很多研究。他在1928年创刊的“国立艺术院半月刊”《亚波罗》上发表了多篇音乐论文,如:《音乐是一种语言》文中说:音乐是语言,是艺术,是科学,在此三方面中,不拘哪一个之下,依着环境,详察对象而生,一个音乐作品,如同一个伟大建筑;如同线条优美或者粗糙的雕塑;如同色彩热烈或暗淡的图画一样有价值。情感之外的表现,音乐感人直接,自然,或深或浅。他还在《新乐潮》、《音乐教育》等音乐杂志上发表过一些论文。其中,他为《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撰写的《音乐》一章,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一个近现代音乐史的总结,具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开山之作”的历史意义。正如张静蔚教授所说:“我认为至人民共和国之前,在这一领域无人能出其右。”

1930年国立艺专留法回国教师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位是蔡威廉、第二排左二为李树化,右一为林风眠)
可以说,在杭州十年,是李树化的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的高产期。作品有《客家山歌》《柳枝与竹枝》《春,夏,秋,冬》《胜利进行曲》《回想曲》《青年舞曲》等等。
李树化平常不善交际,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他最多的时间就是关起门独自弹琴作曲,他还翻译了大量的欧洲文学家的作品,为了纪念他的父亲李昆,他写了《钢琴精究》这本书始于1927年,1933年印刷成册。总共十个章节,写出要怎样弹钢琴的精髓所在。还有长篇音乐理论连载《灯芯琴室乐话》。
他写的杂文《音乐如营养物》中提到:音乐的感化力在一切艺术中最为强大。他在文中还举例: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盛衰强弱,也是以音乐为转移,来自音乐气氛浓厚的国家,其国必坚,反之其国不振。爱国歌曲可以使万民感慨激昂,军歌能使三军勇往直前,所以现代各国莫不是以音乐养育时代?他写的短文《怎么欣赏音乐》指出: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其激发情感是最抽象,也是最不可捉摸的,要以动听带动情感直达心灵的方法为欣赏音乐最高的目的,而切不可以只为悦耳来欣赏音乐为目的。
他在《谈节奏》里面阐明:一切艺术本身都有节奏,没有它就没有艺术!并生动地举例:我们从出生到死,就像一台有节奏的机器,人受呼吸和脉搏的节奏控制而无知觉,好像这些就是自然现象一般。
当时,杭州艺专除了画画是主要课程之外,还有其它必修的基础课,例如:法语、艺术史、音乐史、文学史、说明了杭州国立艺专在培养人才上力求达到真、善、美。李树化当年是负责艺专音乐系,教钢琴和乐理,古典文学、法语等。因为他是多面手,他的接触面多,思想也比较开放,对于学生的意见他也很乐意转达给林风眠校长。

学校钢琴室不够,他就把自家里钢琴房贡献给学生使用,他的太太珍妮还亲自下厨做点心送到琴房给练琴的学生吃,每到放假期间,学生汇集到李教授家里开音乐会,歌声,小提琴声,钢琴声,美妙的音乐令人陶醉,人们都不会忘记灯芯巷的音乐之家。
抗战期间,国立艺专迁往湖南沅陵,当时林风眠的妻子女儿已经到了法国,他的生活起居都与李树化一家在一起。
1938年,杭州艺专因为抗战期间经费短缺,经济上难于运转,教育部要将杭州艺专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废除校长制,改为委员制。林风眠被排挤,两派矛盾闹得激烈,林风眠无法继续工作,李树化与林风眠离开了沅陵,都回到上海法租界。
1940年2月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建立,地址是永安上吉山,首任校长蔡继琨,李树化被聘请为该校当教务主任。
李树化与蔡继琨
福建音专是民国时期全国仅有的三所最高音乐学府之一,1946年学校迁移福州,1950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合并到上海音乐学院。福建音专师承中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肖友梅,黄自等多名音乐家及六位欧洲优秀音乐家在职任教。包括李树化之内。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的大背景,抗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聂耳,冼星海的歌曲被民众广泛传唱,而李树化从法国带回来的浪漫主义艺术流派已经被挤向边缘。
1956年李树化随着妻子和女儿李丹妮(李尘生)离开祖国,在香港时又兵分两路,妻子与女儿回到法国,他则独自回到出生地泰国。
回到泰国的李树化在泰国很快就找到一所学校教授钢琴的职位。学校以聘他为荣,并且登报广为宣传,他成了该校烫金名片。
与泰国侨领们合影
在泰国期间,李树化在各类报纸以素人的笔名投稿刊登短文,有文学类,音乐理论类。
到了1962年,李树化回到法国与妻子女儿再次团聚。回到法国之后的李树化已经超过了工作年龄,只能偶尔在家里辅导学生钢琴,一边安度晚年,直到1991年6月16日在法国里昂去世。享年91岁。
文中部分复印资料来自法国里昂图书馆
此文献给李丹妮与袁迪宝结婚七周年纪念
写于2017年9月19日
往期导读:
丹妮回忆:我与蒂娜
丹妮口述:怀念赵无极

作者简介:欧阳鹭英,鼓浪屿人,曾与人合作纪实文学《用爱等一生》。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