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淳安女童章子欣的遗体找到了,在此前一周,涉案租客梁某华和谢某芳已被发现自杀,两人衣服捆绑以后投水自尽了。
从浙江公安发布的案情通报上可以了解了这俩人的背景和作案轨迹,也能换个角度解释了人们的疑虑:是否是信仰了邪恶宗教后作案?从各种证据和访谈来看,应该是排除了这种可能。关于作案动机的解释,我觉得更靠谱的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俩人本来就活够了想自杀,临死前看到章子欣,觉得认个干女儿当个垫背的,黄泉路上有个依托。
从警方披露出来的信息看,梁某华和谢某芳,都是经历了事业和家庭的变故以后,选择了从原有家庭和社会关系中逃离,过上了一种流离失所、无所依托的生活。
梁某华也曾有过家庭,胜过一儿一女,29岁时因为养殖事业失败,为了躲债离家出走,从此以后和原来的家庭再无联系,四处漂泊,甚至父亲去世这样的大事也不回去。据报道梁某华的一双儿女听到他的死讯以后都很淡然。想想也是,父亲这个角色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未出现过,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女子谢某芳也是这样,早年感情不顺,恋爱被家庭反对,还为男人堕胎过。认识梁某华之前的那段感情中上当受骗,被人骗了钱财,随后去东莞打工时认识了梁某华。
他俩相恋时,梁邓2人,一个29岁、一个27岁。倘若趁着年轻组成家庭,一起打工谋生,再生个一男半女,生活便走上了正轨,东莞那里大多数打工男女过的便是这种生活轨迹。但梁邓二人志不在此,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生活方式,人生的下半场就此分叉。
首先,梁邓没有过大多数人选择的朝九晚五的生活,这点颇符合文艺青年的理想“摆脱平淡生活的束缚、放飞生活的理想、感受世界的脉搏。” 谢某芳先以做生意为理由,从堂姐那里骗了几万块钱,陆续挥霍一空后。再以买房为由,从三哥那里骗了30万。既然行骗开了头,那就不会有停下来的一天,谢某芳把能骗的亲戚都给骗了,直到再也骗不出钱为止。
据说谢某的母亲病危时,谢某芳还要以此行骗。说是可以买到一种可治病的神仙水,最后她的家人也没有上当。她母亲去世时,她也没有回来看望,这点和邓某华倒是很像,体现出文艺青年对世俗亲情的淡漠。
2005年以后,这俩人就在珠三角漂泊,广州、珠海、茂名、东莞都留下来那俩人的足迹,看起来应该是没有稳定的工作。对于想要环游世界的人来说,打零工,凑够下一次旅游的钱便抽身而去,这就是最提倡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这俩人还做的更为彻底,一辈子践行了“在路上”、“有所在”的生活状态。
他们没有结婚,结婚这个事情听起来就不文艺,做个名义夫妻最好,婚姻多不人性啊
他们没有生育,孩子对于漂泊的生活来说难道不是个累赘吗?不少热爱旅游的人都是丁克,不知道这两者之前是相关性呢还是因果性,是嫌有了孩子不能常去旅游了,还是因为没有孩子所以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旅游?
他们也没有买房,买房更是旅游青年的天敌。买房要首付、要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要有社保,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那种稳定的生活,简直是文艺青年们的地狱,热爱旅游的人都应该以买房为耻
他们没有投资理财,从事后披露来看,梁某华一直在借小贷,借了东墙补西墙,直至被拉进黑名单,彻底借不出来钱为止。文艺青年很少听说会理财的,理财这个事情,想想都很有铜臭味,只适合我这种胸无大志的中年油腻男。
就这样从2005年开始,这俩人开始了文艺青年的寻路中国的旅途,他们在旅途上不断地打怪练级,直到2018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他们的社交媒体和抖音上看,他们去了黄山、北京等很多旅游景点,据说有将近50个城市。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摇摇晃晃,直到这次绑架了杭州女童后,一同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到了这一步,可能就是不少文艺青年不太理解的了,这种生活难道活的不自在吗?没有生活的压力,不用承受养育子女、照顾老人的责任,不受世俗生活的约束,如候鸟一般走到哪玩到哪,看尽人间的繁华,自己乐在其中。这样的生活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啊,为什么最后要走上绝路,还要拉上无辜的小女孩垫背呢?
其实理由很简单,不被人需要的生活,就是无意义的生活。他俩人过够了这样的日子,不想活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一种群居性动物。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注定只属于少数人。生存与生活,一字之差但结局却截然不同。生存是一种本能,生活是一种选择。
我们选择生活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对尘世生活的留恋、对父母亲人的不舍、追逐世俗繁华的风景,甚至是克服痛苦对人的升华。这一切听起来颇为飘渺,但每一个都是人切实存在的信念。人与其他动物相比的伟大之处,就是脱离了本能,依靠信念而活。
但这俩人身上有什么信念吗?他们斩断了过去,也没有未来。不过问父母,也没有儿女,他们放弃了这个世界给他们的一切责任,彻底践行了永远在路上的状态。
他们不屑于辛苦的劳动,但却向往富裕的生活。这俩人靠坑蒙拐骗,用一切能想到的偏门骗钱。据载过他们的出租车司机回忆,梁某华向他吹嘘自己是有钱人,光在东莞就有十几套房。从这点来看,倒是和不少一路骗炮的文艺青年很像。
表面上看,他们的生活无比风光和轻松,实际上精神世界早已油尽灯枯。他们不承担责任、不被人需要、也不产生价值。从内心看,他们过的并不快乐,否则在临死时不会坐在湖边喝了这么多酒;
可能也知道临死之时会有求生的本能,他们还用衣服互相把自己绑的死死的;他们没有儿女,但内心里还是想着黄泉路上拉上一个干女儿陪着,以至于把无辜的小女孩拽入深渊。
很多读者会问,你说的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不是驴友,也不是文艺青年,不会过这么极端的生活。实际上,这俩个人的生活轨迹固然有点极端,但他们的很多思想或生活状态倒是不少人向往的。
最近这几年,互联网和舆论界开始有人鼓吹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他们并不是鼓励人们选择孔武、刚健、积极拼搏,而是赞赏那些“丧文化”,丧失斗志、随遇而安。
这些人对世俗生活、生儿育女等传统价值观大加嘲讽,以田园女权、反婚反育为代表的群体,一味强调没有限制、不合乎道德的物欲、权利和自由,恰恰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自律、责任与义务。
中国的儒家文化本是一个相当积极并且入世的文化,儒家文化中的对家庭和家族的重视、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对博取功名、建功立业等世俗价值观的认可,对积极劳动的赞同,都是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与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文化发展到了程朱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说的就是保留人性中积极普世的部分,去除人心中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地方。很多人看到几十年的房贷、婚姻路上多年的夫妻也会翻船,养育儿女和赡养父母之苦,便想着提前享受,不承担责任,不做长远规划。
人性中何为天理,何为人欲?朱熹的回答是:饮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过于贪婪的欲望、不负责任的生活,都是人欲,是应该克制的地方。现在不少人向往的就是完全放大自己的人欲,这种方式在朱熹看来,是违背天理的想法,终究要受到惩罚。
为什么不好好工作?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不想被工作束缚
没钱你怎么生活?
日常生活花不了多少钱,赚的钱够我自己花就行了
你不打算买房吗?
房价那么高,我可不想背上一身债,后半辈子给银行打工
没房你怎么结婚?不结婚你怎么要孩子呢?
我现在一个人过就挺好,百分之百开心;我要是结婚可能就是只有50%开心了,生活质量说不定还不如现在呢,再说我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不想养别人
没孩子你将来养老怎么办?
你真是老思想,居然想靠儿女养老,我将来靠自己理财,大不了住养老院呗,我老了也可以很有趣
生活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未必如此,年轻时言之凿凿的信念,实践中可能会碰的头破血流。工作的意义不仅是谋生,还是人格完善的修炼,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良好的收入对个人和家庭更是尤为重要,他带来体面的生活、稳定而富足的人生、优雅的生活态度以及选择的自由,有了钱甚至亲情的连接都会更紧密,富在深山有远亲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买房和生儿育女就更不用质疑他的意义了,我一直提倡普通老百姓,思想方面可以特立独行,生活上应该随大流,过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就是最好的选择,该结婚的结婚、该生孩子的生孩子。不要羡慕那些不婚不育不买房的丁克族,表面上看起来潇洒的生活,背后有多少隐秘的痛苦是不得而知的?
不说别的了,看看自己身边,有多少夫妻是年轻时受丁克潇洒的观念影响,错过了最佳的婚育时期,临近四旬,看到周边朋友养育女儿的乐趣后,又不得不选择生儿育女的?到那时,怀孕的痛苦和艰辛,远超年轻时。
我一位女性朋友,年轻时也爱旅游,要做丁克。年仅四旬尚未有子女,后来丁不下去了,自然受孕困难,只得定期去打促排卵的针,还要人工受孕。这种痛苦和承受的心理压力,启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至于对“养儿防老”不屑一顾更是天真无邪,不管是家庭养老还是去养老院养老,本质上都是“养儿防老”,只不过是养老院是靠别人的孩子给你来养老而已。养老院我去过不少次,那种毫无活力而腐朽的气息,对老人来说,哪里赶得上在家儿孙绕膝的快乐?
毫不夸张的说,天底下每个人做过的事情,后悔的一大把。后悔没有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的、后悔没有找到心爱之人的、后悔没有好好工作的,可曾有人后悔生孩子的?反正我身边认识的人里面那是一个都没有。
文艺的生活好不好?当然好。但文艺的背后还是需要有人为你负重前向。朝不保夕、居无定所的生活,看起来潇洒,但到底值得不值得,只能是当事人甘苦自知。所以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要拒绝过那种充满毒素的生活,辛勤工作、热爱生活、与爱人相爱、在合适的时候买房置业、生儿育女,这才是一条看起来艰辛、平凡,但是能给你带来持久快乐的生活。
祝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