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个事件,都是当事人考了不错的学校,后来被人冒名顶替读书了,从此人生有了分叉。事情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正是国内最自由、最魔幻的时间,各种突破你想象的事件层出不穷。
当事人控诉,冒名顶替的那个,读了大学,跳跃了阶层,而自己一无所获,如今还在温饱线下挣扎。这么多年的青春,人生的改变,还要该找谁控诉?要知道90年代要考个好大学还是很不容易的,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多就业岗位,考上大学几乎是内地年轻人唯一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不过我今天想讲的不是控诉,是曾经广泛流行在内地县城的一种交易方式:卖录取通知书,简称替上。
我的老家在安徽皖北的县城,每年放暑假我总要回去呆一个多月,看看姥姥,和我那一大家子表兄弟玩耍。其中我玩的最好的是我二舅家的大儿子,我的表哥。
我表哥比我大三岁,家在县城县委家属院,我舅舅舅妈为人热情好客,我表哥的同学们都喜欢找他玩,从早上开门起,家里就没断过进人。县城是个熟人社会,八杆子总能扯上关系,再加上我是从省会回来的,零花钱较多,经常请我表哥和他的同学们打台球、玩游戏,所以他们出去玩经常带上我。
表哥是1997年参加的高考,当时一个县里最好的就是以县城命名的那所中学,十几个班,半军事化学习。高中的年纪里,有2个班是像我表哥这样,完全凭自己能力考取的,这样的人每年只要交几百块钱的学杂费。
还有十个班的同学,那就是过了总的分数线,但是离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还差一点,少则三五分,多则十几分几十分。那这些同学想读当地最好的高中怎么办呢?那就交钱吧,一分一万块钱。
教育产业化就是以这种隐秘的方式心照不宣地运行着,90年代的国民经济比较脆弱,县城普通人家的月收入都不到1000块钱,可能就只有四五百,一万块钱对普通家庭而言是不小的一笔投入,更遑论大几万块钱了。
好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未来,咬咬牙,倾家荡产甚至借债,把孩子送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自然就是希望在未来的高考中能够考取心仪的学校,走出县城,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高考这个事情,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少家里条件困难的同学,高考发挥不是特别理想,录取通知书拿到了,但不是自己喜欢的学校,有的同学如果年纪不大,这个时候往往会选择复习一年。
还有一种是有的人同时参加了成人高考和普通高考,都考取了,我表哥就是这种情况,那么理性的选择当然是就读普通高校,这样成人高考的那个通知书不也就浪费了嘛?
对了,忘记说了,县城高中里面往往还有2个班级,是复习班,相当于六安毛坦厂中学的那种性质,2个复习班的同学,有个几十来号人,也总有复习了一年还是考的不理想的人。
已经复习了一年了,没考好还要再复习一年吗?那承受的压力也太大了。
这个时候一种市场化的交易行为就应运而生了,这边是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看看学校和专业也不是自己喜欢的,想想自己年纪也不大,还是再复习一年吧!
但录取通知书不能浪费了,家里人为自己读书已经被吃干榨净了,还要白养自己一年,不如就把录取通知书卖了吧!能卖个一万块钱的话,自己高三一年的生活费就都有了。
于是我那时经常跟着我哥出入这种谈判场合,地点往往在县城中学的篮球场上,买卖双方不一定同时出场,有的时候会有一个中间人替买方开口来讨价还价。
价格方面也是随行就市,几千块钱到一万不等,我表哥的成人录取通知书,几千块钱就能卖掉,主要是成人高校入学时查的不严。90年代大学报道,不过就是拿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老师看看准考证上你的照片,和你本人对一下,能有个80%像就行了。
其实差一点也没关系,年轻人发育的快,90年代哪有啥数字技术,97年我们还在用Win95,学会计电算化。哪像如今,核验一个人的身份方式方法有很多,面容、指纹等一系列的方法可以用,所谓的替上基本上是行不通了。
但替上也不是没有风险,首先如果你和原考生长相差的太远的话,入学报道时可能会查出来,那个时候经常听说XX拿了别人的录取通知书替上被查出来的情况。
另外你选择了替上,就意味着你这辈子要和你原来的身份说拜拜了。这个事情现在看像天方夜谭一样,但90年代时非常普遍。替上的人,一个暑假要在家练习使用新的身份生活,家里父母和兄弟姐妹称呼他都要用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你的家庭背景要全部替换成卖通知书的那个人,我哥的同学胡XX,因为考取了更好的学校,把自己的成人录取通知书卖给了常XX,这俩人我恰恰还都认识。
从那时起,这个常XX就称呼自己为胡XX,包括后来他去学校冒名顶替,用的也是胡XX的名字,以至于我再和他们碰面的时,听一个前几个月姓常的人,开始用另一个人名来称呼自己,那一刹那真是特别的恍惚。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特地向我爸求证了一下,我爸说山东女孩子说的冒名顶替是有的,但没有卖录取通知书的多,毕竟那个时候连身份证都是一个塑料皮,作假太容易了。
估计很多90后同学,是没有见过一代身份证的,我还曾经用过一段时间,应该是到了2010年以后开始逐渐换成二代身份证的。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防伪技术愈发地成熟,简单粗暴的替上在我们老家逐渐销声匿迹了,但后来我老家那个中学被世人所知,乃是发生在2007年轰动全国的替考大案,这个是后话了,有机会再聊。
最后我说一下最近热议的几件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
客观的说,最近爆出的案例都是很多年前的,现在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比以前公平太多了,尤其公务员考试甚至超过高考,远超研究生考试,几乎无操作空间。高考单就考试和录取操作空间也极小,能操作的也就是自主招生,各种加分了。
90年代举例如今也不过20多年,真正的社会改良,最好像水滴石穿那样,娟娟细流。温和的慢慢改良,随着技术进步,我们能够利用技术导致越来越公平的社会。那么以前的错误,也不用过于说是整体性的体制问题。只是管理手段不到位的细节漏洞。
对于已发生的错误,有一例给被顶替者平反一例,纠错一例,也是这个社会最起码的要求底线。要说不追究,或者说当年顶替者能量到今天已经是权力中坚就不追究,这样的社会人心就要散了。
要是当年几个冒名顶替都成了如今中坚力量,一追究还导致党政不能运作,这也是笑话,太看轻党了。
地球缺了谁都能转,不追究才真的会垮。
今天是端午节,祝大家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