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被骂下直播,“你是美国人吗?”灵魂质问撕裂着中国人

6 月 28 日晚8:00直播,由@人民日报 新媒体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 和@蜻蜓FM 发起,高晓松总策划的#名人读名著#公益节目首批上线。
这节目主要是给毕业生推荐阅读书目的。
一上线直播间就被攻陷了。嘉宾屏幕里侃侃而谈,评论一水儿地谩骂质问嘲讽。
骂的焦点是:“你怎么不回美国?”
不久,主播们离开了直播间,黑屏,再过一会儿,这个直播被删除了。
外籍质问,少说也有十年了
为什么高晓松是美国人,这一点这么招怼呢,都有前因后果。
对移民海外的人不友好,这一点本来是很小众的。移民是人自己的选择,很多移民海外的华侨为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了巨大贡献,就算人家不为国做贡献,也是合理合法的,道德和经济上都不欠谁。
清算国籍,最早是针对人大代表。80,90年代,出国是一种成功标记,能出去,是大家追求的目标。经过十几年的优质人才出国热,公众突然醒悟,原来还有人拿着外国护照,担任中国的人大代表。我们国家是不承认双重国籍的,于是这些议论沸沸扬扬地形成热点。这是我们对之前二十年的反思。
这个过程当时就已经很混乱,除了网友揭发一些企业家实际上拿了别国护照,人大也及时改正以外,一些名人此时被推上浪尖,比如拿了美国护照的杨澜是政协委员,却被误传成人大代表,引起巨大争议。
被质疑的杨澜,其实是政协委员,并非人大代表
这位孙翔,富二代企业主,才是被微博爆料拥有双重国籍,两个月后唐山市人大纠正错误,不再有人大代表身份。
从此,“吃着中国饭的美国人”
这个概念被一再地,再三地放大。
什么叫吃着中国饭的美国人?当然不是指那些美国混得马马虎虎就来中国教英语的白人,大众对那些人还挺热情。
恨意首先来自阶级差。
一般能拿下美国护照,还在中国长期生活,都是经济上比较优势的阶层。
普通家庭的孩子留学留在美国,还是以勤奋打工为主。
能在两国间越洋工作的,基本都是赚钱多的,名人明星企业家首当其冲。
其次,是这些人里头,出现了一些很不体面的。
尤以一些拿着外国身份,致力于批评中国社会现象,并因此获得知名度获得商业机会的人为典型。
比如薛蛮子,差不多可以说
以一己之力搞臭“公知”这两个字。
演艺圈拿外国护照的多,曾经有人翻出来,说国庆献礼片《建国大业》里有21个外籍演员。浓眉大眼的主旋律宣传与名利场的交织,就是这么令人尴尬。
这也是去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始管理整治双重国籍的社会背景。拿了外国护照的,理论上身份证要作废。之前很多年,这一点并没有严格执行。
高晓松是怎么走到炮筒下的
他以前写歌红,但并不赚钱,拍电影票房很差,做阿里的高官搞唱片公司搞国际制片都失败了。真正让他赚到钱的第一个项目是《晓说》。
博览群书的底子,加上毫无心理压力的侃大山能力,替听众省了时间,搭上了知识付费的头班车。
能聊的同时,高晓松的知识不严谨,向来被诟病。
谈到美国日本时候,热情洋溢地过分赞美,早就有人看不惯。
在某个圈子里高晓松还有个外号叫“历史创造者”,因为他说历史的时候常有根据自己理解的歪曲演绎。
有空的可以看看王利芬对他的采访。
你既然有美国绿卡美国驾照,又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特别虚伪腌臜,为什么不去美国生活呢?
高晓松的反应可谓尴尬至极。
先反问:“你不也是吗?”(我圈子里人都是唉,怎么你不是?)
然后对是不是美国籍表示:“不解释。”
反应过来以后,开始夸中国贬低美国,说现在美国都太萧条了,美国人羡慕中国羡慕得不得了。
然后说自由和希望的关系,说他自己认为自由更重要。
王利芬表扬他很会说话。
高晓松没听出对方揶揄的客气,竟然给了一个笑,说:“是,我特别知道尺度在哪儿。”
这一段视频,可以说是他直播被骂翻的注解。
当公众人物,收获赞誉利益是成几何数的倍率,要承担骂名,也会是相应的。
诗和远方,翻车了。
人设就是包袱,背大了重心不稳。
同时,也可以理解成,这么混不吝啥都扯的高晓松,在这个话题上顿时紧张兮兮,是深深知道,这话题是个雷啊。
执着于揪外国人,是脑子简单的表现
我个人很讨厌吃饭说。
吃哪里的饭,就要为老板说话,这是把物质与精神互相绑架,是非常腐朽的封建老板管员工的要求。
劳动换报酬,不搭售信仰。
国家,民族,与个体的关系,
不是老板与雇员的关系,
也不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大众缺乏更加具备全民下意识默认的语言词汇,
变成了“揪外国人”这么简单粗暴的抓手。
高晓松翻在车速太快,以前端得太高。
但那些骂他的人,冲的可不只是姿势。
他们的弹药是横扫的。连着马东一起骂,连奇葩说一起吗,然后连看奇葩说的观众一起骂。
这是群什么人?
贴标签,简单化,在信息过剩的时候几乎是宿命,一定会这样的。
很多人并不了解高晓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铁黑,从表面看,似乎只是因为入籍美国,就被喷得上不了公共舞台,而且连人日这样主流的媒体主办,也顺从了不署名的骂人群体的意见,真的就下架来产品。
人们就此读到的信息就是:
“美国人就不要来中国赚钱了。”
这狭隘的结论才可怕。
在中美敌对,有可能更多西方国家跟我们在某些领域对呛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到底要怎么对待身边已经移民的朋友?
入外籍本身不是罪过,不是错误。
当中国与世界隔绝,这些事业家庭横跨大洋的人,也在承担更多误解,不便,损失,可能还要多一份在国内生活的精神压力。
我们会不会把对权贵,对某些占了便宜卖乖的名人的反感,转移到一切有海外关系的同胞身上呢?
在这个全世界都在撕裂,“共识”分崩离析的节点,奢求理性大概是最不理智的。
戾气的峰值
也有很多朋友说,不喜欢的,不看就好,干嘛要去骂呢?
骂,是权力呀。
哪个社会的观点,人人一样,才有问题。
真正的问题不是网民有戾气,而是这种戾气是有选择性地被释放出来。
有的方面可以骂,有的方面不可以骂。
洪水决堤,堤坝上可以漏水的那个孔,会被冲击成大缺口。
当全社会被病毒威胁、经济不能甩开发展、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等等压力压着,而宣泄口有的允许有的不允许,那么所有别的郁闷愤怒,都只从某几个口发泄出来的话,破坏力是惊人的。
人们对崇洋、公知、带路党、虚伪者的愤怒,可能被成倍地放大了。
因为只有骂他们是被允许的。
模仿老师的钟美美都模仿起志愿者了,我们对正能量超乎寻常的渴求,阻碍了我们以幽默自嘲碎碎念等方式来化解压力——只有炮轰。
哦,对了,还有一些可骂的对象:小三、渣男什么的。同样的,在那些领域,你也会发现人们集中了巨量到不可思议的火药。
知道这些,并不能去改变什么。
古人说君子不立危墙,知道这些,顶多是让我们避开那些决堤的缺口。
从小觉得读历史书很难,纸面背后,很多重影,很多言外之意。
其实读懂自己的时代,也不是简单的事。
END
嘁嘁喳喳女生班
是文化策划人郝燕女士的公号
郝燕女士曾经是娱乐圈的媒体、策划、经纪人
后创办稚得其乐工作室,出品和制作
给孩子看的舞台演出与公共活动
女生班名字来自鲁迅的一句随便说说的话:
“小妇人的嘁嘁喳喳,又何尝不可以消闲。”
欢迎女生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维纳斯和雅典娜,不一样的女人在一起
爱和智慧
拯救地球
客服小锦
加她进群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