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说:“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和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太近或太远的关系,都会让我们焦虑。”我想,这个论断,无论用在男女两性关系还是家庭成员关系都是适用的。在我们周围,凡是了解钱小雅的亲戚朋友都惊叹于这个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认为生一个这样的孩子,是我们做父母的福气。他们为孩子操不完的心,发不完的愁,殚精竭虑,付出一切,恨不得替孩子活着,结果孩子还是管理不好自己,一点也不自觉,成绩还是上不去。作为父母,我们也曾觉得孩子这样是天生的,因为就钱小雅来说,我们从未想到要管她,也没告诉过她要怎样学习,她各方面都表现不错。所以,钱小雅的自由是全然的,也是她自己的自觉和自律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越自律越自由,”可等到钱小能上了初一,他的学习成绩只能到年级中等的时候,我们也开始为他的学习操心。他爸爸亲自上阵辅导数学,但他的数学越来越差;爸爸耳提面命他物理应该怎样学,可他对物理一窍不通;妈妈天天催促他的课后作业,他依然磨磨蹭蹭;当妈妈担心他历史会考的不好时,他已经放弃了地理的学习;妈妈又精心设计了很多提高成绩的奖励方式,但是收效甚微,从没想到他那时候对游戏的迷恋那么深……不得不承认,父母煞费苦心的管理和努力钻研的教育技巧,都无法彻底让孩子自觉学习。于是,我们慨叹:秉性是天生的,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不是管理出来的,把自由还给他吧。于是,我们无奈地把自由交了出去,还给钱小能自己,包括,它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自在地玩游戏。于是,我们各忙自己的事,不再两只眼睛盯着他了,轻松愉快,和颜悦色。我这个妈妈给他做饭,跟他聊闲天,给他讲自己喜欢的书和电影,也给他推荐好文章。不动声色地暗中观察他,心劲都使在了暗处。家里总是窗明几净,厨房里飘着饭菜和水果的香味儿,屋里到处有书卷的气息。钱小能呢,他上他的学,放学了跟同学在操场踢他的球,回到家玩他的游戏,作业完了看美剧,临睡前读会儿书。他过得优游自在,我的心主要在自己身上,我也是自由的,愉快的。时间默默地往前走着。作为妈妈,站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观察他,我能感知钱小能每天每一点细微的变化。离初二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还有两周的时候,我终于惊喜地看见,这孩子变了:好像有个神仙在他身上悄悄安装了一个大马力的学习发动机,他开始对学习着迷了,每天晚上,开始如饥似渴地复习每一科知识,像一块努力汲取知识的海绵,沉重得拉都拉不出来。于是,我们非常纳闷,在全心全意管他学习的时候,他吊儿郎当,没有丝毫兴趣;对他放开手,他自由了,学不学都是他说了算,他反而不知不觉加速马力了。我激动地问他怎么突然对学习有兴趣了,他说就是忽然感觉心里有个目标,想证明自己是很酷的。等他获得一个好成绩,我们一家吃晚饭的时候,我说:“小能啊,我们得祝贺你,所有的成绩都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我和爸爸都没有帮助你!”他得意洋洋,十分快活地说:“我知道我自己很有能力,你们相信我就行!”从这时开始,钱小能对自己真的有了信心,他认为他不需要任何人管理,他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当成绩有滑坡时,他会想办法很快又能赶上去。心灵自由的孩子不怕坠落,他相信自己坠落之后有可以升起的能力。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就发现,目标的确定早在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一般来说,儿童在两到三岁时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优越的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他们,激励着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目标一旦形成,就会不同程度地约束、控制着儿童,他们就会把目标具体落实在行动上,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展开追求。所谓自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萌芽并加强的。于是我便反思,我们可能往往忽视一个东西:孩子内在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目标不明确的时候,那种内在的自制力不会苏醒。而这种自制力的种子需要一个自由的土壤。当他完全受约束受强制的时候,他的自制力种子得不到阳光、空气和水分,得不到培养,只能沉睡。其实,心理学家也早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个规律:儿童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或许,自制力是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的合力。我们成人,真的应该谦卑一些,多了解一点,多去尝试,多去感悟,不能总是一意孤行。我们总是想扮演上帝的角色,想创造孩子,想雕塑孩子,想管束和绑架孩子,得不到自由的孩子反抗我们的看管和干扰,我们就歇斯底里,就焦虑不堪。这是我们大人的悲剧。把孩子的自由还给他,把眼睛转向我们自己,给他创造适宜的环境,启发他找到目标,自律就诞生了。这时,有人该来抬杠了,说自由是个好东西,人人喜欢自由,可是,为什么很有些孩子反而被自由毁了呢?钱小雅姥姥家的村子里有两个近邻的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在孩子上学的年龄,父母双方到外地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父母觉得亏欠孩子,想要补偿似的,两家都给孩子买了非常不错的智能手机。我们知道,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爷爷奶奶辈对于孩子的责任心总是赶不上父母,尤其是农村,爷爷奶奶按时给孩子做好饭保证孩子的安全就不错了,几乎对孩子就是一种全然放任自流的状态,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自然而然地成了手机控,成绩当然是不用说了,差是必然的。等两个孩子读到初一的时候,什么科目也跟不上了,没法听懂老师的课。他们跟自己的父母要求自己不读了,要出去打工,他们的父母才着急起来,惊慌失措,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有人问,你看,你说自由好,这不是两个得到全然自由的孩子吗?他们怎么变成了这种样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两个概念:放任自流和自由。我们所谓的自由,是父母和监护人主动给予的,是基于同理心和共情的情况下让孩子获得的自由自在和自然成长的环境,在孩子自由自在的状态下,父母需要审时度势和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理想状态。而放任自流不是自由,也不是宽容,不是爱,是一种缺乏监护的客观状态,是爱的缺位,也是自由的缺位。譬如我们种一棵小树,为什么在刚树苗刚下坑的时候要用几根木棍支撑它,等它长结实了,风吹不倒雨浇不倒的时候才把木棍撤走,让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们为什么一开始不给它全然的自由,栽下就再也不管了。因为我们爱它,怕风吹倒了它,怕雨浇倒了它,而长不成参天大树。不管不顾的放任自流不是爱,主动创造的自由才是爱!为什么钱小能获得自由后,他的自制力会生长出来,因为我们给予孩子自由的时候,有合理的期待,有底线的约束,有暗中的关注,懂得因势利导,尊重他的选择,聆听他的需要,引导他思考,鼓励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责任心,也不让期待和约束高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让关注成为他的束缚。每次回娘家到邻居家去,总是想看看这两个孩子,也试着跟那两个孩子聊天,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本来以为孩子非常喜欢他们目前这种无人管束自由自在的状态,没想到他们说,他们渴望爸爸或妈妈管他们,哪怕不玩手机。他们羡慕别人家那些有父母管着的孩子,觉得那才是幸福。听着他们的心里话,转过头去,潸然泪下。教育难吗?爱难吗?不难,我们只需要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我们自己的现在,我们需要什么?花时间陪他们,有一点同情心,有一点同理心,给孩子真正的宽容和自由,给他合理的期待,他就可以好好成长了。别忘了,向好上进是人的本性。那个得到自由的孩子,也许,我们始终等不到一个孩子学习兴趣觉醒,但他一定会对别的事物有兴趣,家长要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地为他创造条件,等着他真正的兴趣发芽。再说,每一个孩子的兴趣觉醒都在学习上,那是不可能的。如果那样的话,世界就太无趣了,很没意思。记住罗杰斯的话吧,“只要有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所有人固有的优异潜质都能自动得以实现。”但请您更记住一句话: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