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维补丁的第240篇文章
非常棒的一首Remix,单曲循环系列。
头图基于CC0协议引用。
(一)
豫章书院虐待和体罚学生的事件持续发酵,人们惊恐地发现,这类所谓的“戒网瘾学校”,原来不止一所。他们对待学生,不仅仅有杨永信的电击疗法,还有豫章书院的小黑屋、铁戒尺和用钢筋做成的“龙鞭”。
我无意再继续批驳豫章书院堪比监狱般的“教学方式”,坦白讲,这种事情,自媒体和网友们讨论的再热闹,也很难改变什么。
让我们想一想曾经引发全国家长关注的杨永信电击疗法,在央视专题、大报评论和网友滔天的口水之后,人家不还是好端端的吗?
所以,我对豫章书院和其他类似的网瘾治疗学校,也继续抱着悲观的想法,他们依然会开下去,依然会有家长源源不断将患有“网瘾”、不听管教的孩子关进小黑屋,甘愿让老师拿着钢筋做的“龙鞭”抽打自己未成年的孩子。
很多人再一次想起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那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但为什么呢?为什么这种在我们看来简直荒谬的教育方式,竟然会有那么多家长认可,并掏着钱把孩子骗进去接受“改造”?
容我先反问一句:为什么你甘愿花800万去买一间又破又旧面积只有50㎡的学区房呢?
答案当然是“为了孩子好”,答案当然是“教育投资”,这个逻辑对北上广的中产阶层当然没有问题。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那些明明知道学校存在体罚,却依然选择报名缴费的家长,内心里也是“为了孩子好”呢?
或者,你有没有想过,对于那些把自己孩子送进“戒网瘾学校”的家长而言,花800万买学区房其实是更难理解的事情呢?
有800万,还上什么学啊,应该立刻开启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的生活啊!
这还真不是小超超恶毒的揣测,恕我直言,都不用去更底层的乡镇村落,就在我老家,目光所及,有这样想法的人,可真不少。
(二)
社会存在分层,教育亦当如此。
几个月前北京高考状元的一席话,现在听来依然扎心:
我觉得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父母是外交官,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现在的高考状元都是这种,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BBC有一部轰动世界的纪录片《人生七年》(7Up),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的7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56年(每7年一集)并在BBC播出。
这些小孩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有的来自典型的中产阶层家庭,也有孤儿院里的孩子。每隔七年,导演和摄制组就会重新采访这些孩子,纪录片从孩子们的童年一直拍到56岁,可以说是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
这部纪录片直指一个敏感的社会学话题:阶层是否已经固化,普通人通过后天教育和自我精进,是否能够打破阶层固化的魔咒?
结果令人心酸,所有的底层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最终逃脱了“失业、贫困”的命运,成功跃升至中产阶层。大部分的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几乎完美印证了中国那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精英阶层的孩子上一流的大学,找到一流的工作,或者接手家族产业;贫民窟的孩子长大后依然过着窘迫的生活,被失业和贫穷困扰。精英家庭的孩子读《金融时报》的时候,贫困家庭的孩子正在努力争取不被父母罚站和殴打——怎么样,想一想800万的学区房和豫章书院,是不是有一种莫名熟悉的感觉?
其实,人们有多么热衷于谈论阶层固化的话题,就说明人们有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可以冲破“阶层固化”的牢笼。
不过,这谈何容易!
豫章书院的孩子,面对800万的学区房只能叹为观止。可是砸上两代人所有积蓄,还要再背负几百万银行贷款,咬牙买学区房的中产阶层,面对这个社会上真正的顶层,又何尝不是发出不堪想象的惊叹呢?
比如,让我们随便抬起头,把目光移到北京的贵族学校中,比如北京王府学校。
为什么选这所学校呢,他们真的没有给我广告费。只是因为这所学校在北京的贵族学校中,是属于非常“平价”的一所,而且,他们也不要求孩子必须是外国国籍,让我们看看王府学校的学费标准:
可以说是性价比非常高的国际学校。——请高度注意这句话的措辞,口气可以说非常小超超了呢!
那这么便宜的“可以说是性价比非常高的国际学校”,一年的学费是多少呢?
高中部:176000元/年;
初中部:137500元/年;
小学部:74000-102800元/年;
幼儿园:60400-96400元/年。
我们来看一看,在这样的学校里,培养一个孩子,需要花费多少钱呢?
按3岁上幼儿园,8岁开始上6年小学,然后3年初中、3年高中这种最常见的教育划分,算下来,在这样的学校里,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仅仅学费开支就要花费168.65万元。
这还是在这所学校永远都不涨价的前提下,还是按照最低的收费档来计算的,况且,这样家庭的孩子,谁没点冰球、马术或者高尔夫这样的小爱好呢?
王府学校官网上的这段话,说的可以说是很客观很实事求是了。据我了解,这样的收费标准,在北京上海的贵族学校里,简直可以算是良心价了,他们要是再不考虑涨价的话,可以说会显得十分不“贵族”了,真的。
看看这所学校的高中生都在学习什么课程:
看出来了吗,他们的所有教育和课程设置,就是为了让这里的孩子能够考上世界名校,他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向常春藤盟校冲刺的。
中国高考,抱歉,压根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贫穷的你可能会质疑,花这么多钱,也不一定说孩子就真的有出息啊,也不一定就真能考上国际名校吧?我们直接看这所学校的自我介绍吧:
我校毕业生全部升入世界排名前100的知名大学。
这是什么概念呢?
2016年,USNews发布的世界大学前100名之中,中国内地大学仅有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入选,它们的排名分别是第53名(北大)和第57名(清华)。
所以,没有必要再自欺欺人了,中产砸锅卖铁换来的学区房在这种家庭里,就像个笑话。
正视现实比回避现实的人更勇敢,也更容易改变自身现状。
(三)
在我看来,我们当下的教育也深深分裂成三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最底层:处于豫章书院的孩子们是最底层那一面,这类学校的主要生源都是农村的留守儿童,或者小镇上小康家庭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要听话,要守规矩,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找到工作”,所以,他们的家长忍受不了孩子调皮捣蛋,忍受不了孩子玩网络游戏,他们就期望孩子以后能不像自己这般不堪,在工地上搬砖,面临随时失业和被拖欠工资的可能。
中间层:努力挣钱给孩子买学区房,每晚陪孩子写作业,热衷于各种兴趣班的中产阶层,处于第二层的教育上。父母可以容忍孩子偶尔不守规则,鼓励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前提依然是不能耽误学习,父母最大盼望是孩子以后能上个好大学,进一家好公司,得到一份好收入。
最顶层:还有极少数的一些孩子,占比绝对不超过全国学生数量的1%,他们出生就在“罗马”,家族显赫一方,父母非富即贵,站在教育阶层的最顶层。他们念的是贵族学校,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了常春藤盟校。父母恨不得从小就给孩子树立“这世界属于我们”的主人翁思想,鼓励他们打破或制定规则,启发他们开创自己的事业,对于这些人而言,才真的应了那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在我看来,豫章书院、800万的学区房和全中国只有1%的孩子才能就读的贵族学校,就像是窥视当下这个社会的一面三棱镜。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面镜子里找到自己的面孔,这面镜子中,隐藏的不仅仅是我们曾经接受的教育,还有社会赤裸裸的阶层壁垒——森严且高不可攀,任何试图跨越当下自身阶层的人,都必须经历一番脱胎换骨的跋涉。
这面社会的三棱镜中,你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吗?
至于说,这面教育的棱镜所折射出的未来,是不是也一如他们曾经接受过的教育那样壁垒森严,毫无突破的可能性?是不是一名留守儿童在简陋的乡村教室中,无论如何努力读书都不可能成为最顶层的权贵阶层?
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我的第一本书!您可以选择长按上方二维码购买。
【作者简介】
慧超,接客很贵的公关男一枚
“摩羯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鲤鱼跳龙门小分队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购买慧超的新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