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不凑不是中国人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44篇文章保证文章原创 保证抄袭必究
晚上听听这首歌,睡的香
头图为岳敏君老师作品
全世界的人都爱凑热闹,但只有中国人爱凑热闹是出了名的。
譬如,昨天我们又有幸见证了这样的盛况:一群以前从来没有关心过科比,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乃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祭奠这个伟大球员的退役,又是青春落幕又是梦想告别又是时代终结又是再见英雄的,这种太平洋彼岸的全民狂欢,我差点以为中国梦实现了呢。
我承认科比是一名伟大的篮球运动员,我对真正的篮球迷和科比粉丝对他退役所产生的感伤与情感宣泄感同身受,毕竟,当年外星人罗纳尔多退役的时候,我竟然看《天下足球》看哭了。
但我比较不能接受的是,我看着他们刷着“我欠你一张门票,你却给了我一整个青春”这样煽情的话,却把偶像的照片配错。而我也是昨天才知道,原来中国有那么多60708090的青春都是科比给的,看的我尴尬症都犯了。
中国人爱扎堆儿,爱围观,爱凑热闹。不信的话,找5个人见天儿去臭水沟里挖泥巴,你都不用说干嘛,只要装出来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保证能吸引几百号人过来“挖宝”。这不是我瞎掰,前两天大运河滑县段开展清淤工作,本来是正常的环境整治工程,没想到愣是引来了几百号村农,又是铁锹又是簸箕的,当地政府出动警察都拦不住。
前两年说西藏能洗涤人的灵魂,于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群觉得自己肮脏的该下地狱的人,一窝蜂地跑过去净化心灵,回来又是认活佛又是拜仁波切又是跑到湖里放生海龟和海鱼的;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一群从来没有看过他任何作品的人,又是解读又是剖析又是升华甚至把中国的文艺复兴都整出来了,这着实让我这种只看过他几本书的人吓的不敢发言了,他又不是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以前的那位怎么就没看到你们这么激动呢?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人活得实在是太匆忙了,恨不得全身上下都要长上眼睛,好瞧遍世间的一切热闹。面对别人的苦难,我们凑在一起围观,心里满满都是幸福感,觉得生命如此美好,上天待我如此厚爱;面对不相干的争论,我们跑过去品头论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大中华区第一辩手;面对别人的幸福与财富,我们搬个小马扎坐在一起,嗑着瓜子预测他什么时候要倒大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凑热闹属于典型的“从众心理”,开篇就说了,这是一个世界级的现象。人是一种典型社会化的动物,爱凑热闹属于天性之一。当然,西方从上个世纪开始呈现出轰轰烈烈的个性崛起运动,很多年轻人偏不和主流走在一起,视热闹为猛虎而避之不及。
虽然我们的年轻人也在嚷嚷个性,但似乎在凑热闹这件事情上,却显得不是很个性。或者说,从众心理似乎在中国更有群众心理基础,对中国人的影响似乎更为深远和持久。甭管是不是自己圈子里的热闹,只要发生了,都要凑一凑,恐怕自己被“主流边缘化”。
我想,这和我们主流意识一直宣扬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无关系,集体主义意味着灭个性于萌芽,不仅不主张培养个性,反而打击个性,打击异类,打击不合群的人。长此以往,这种对标新立异的恐惧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中,每个人都害怕被主流所抛弃,每个人都害怕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害怕别人背后伸出来的手指头。
因此对那些原本自己漠不关心的人和事,只要热了,火了,就一定要跟上来扯一嗓子,甭管那个叫科比的是踢足球的还是打乒乓球的。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为了跟热点,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骨子里则是灵魂上的懦弱——害怕自己因为不关心不谈论这些而被别人孤立。
放眼一望,中国人都是一副温顺乖巧的模样,“随大流”是最安全的处事法则,“好老人”是利益最大化的人际交往原则,所以,当自己的选择与更多人意见相左的时候,我们往往都是一句:没事,我无所谓,我听组织的。
当然,还有一种凑热闹和扎堆儿是因为安全感缺失所导致的,这种安全感主要是对稀缺资源的心理恐惧所导致的,抢板蓝根,抢藏红花,抢黑豆茄子,抢别人生意,比如看见别人卖袜子赚了钱,用不了半年这一条街都是卖袜子的,款式还都一样,最后就是相互谩骂和降价。
今天的新闻是大蒜涨价,有人囤积了几万吨大蒜,准备大赚一笔。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日本福岛地震后,一群人疯了一样进超市抢盐,紧接着有“聪明人”囤积了几万吨碘盐,心里恶狠狠地想着要高价再卖给同胞们,没想到盐这种东西根本不缺,然后又一脸无辜地求助政府和媒体,希望把那几万吨原本想高价卖出去的碘盐再退还给盐业公司。
当年微博有公知说:围观改变中国。当时我就不认同,我觉得围观改变不了中国,我们围观时:人群自动形成一个圈子,仿佛孙悟空用金箍棒画了一个圈儿,再往前踏一步就要现原形。我们只围观,只。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End—
哎,赞赏功能似乎彻底与我无缘了!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