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维补丁的第65篇文章
打开吧,好听着呢。
头图来源于网络。
大抵上,对于时下如火如荼的自媒体和网红写手这种事儿,严肃作家们的看法应该就是一句话:壮夫不为也。
我一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写作者或者思考者而言,他们的不幸还在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能否被世人所理解,类似奥威尔(George Orwell)这样的死了之后才声名鹊起的人,简直占满了人类文明史的每一个节点。作为一个没什么宗教信仰的人,我觉得人都死球了,所谓的祭奠也没什么意思,不过是活人之间的互相慰藉罢了。
也就是说高质量的读者实际上比高质量的写作者更为难得,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他娘还在避孕”,所以我们常常都会觉得,每一个在智识上和你合拍的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绝对的稀缺资源。
我虽然自己写公众号,但实际上所关注的公众号却不多,前些日子更是大肆取消了一批,因为我发现关注的那么多公众号的右上角已经出现了50以上的数字,而且日复一日地再增加,这简直比体重秤上的数字还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你和我一样热爱阅读,那么,你和我一样会发现一个现象:关掉现在这些闪着速食光芒的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列表,我悲哀的发现,那些我所热爱的作家,很多人并未涉足这个领域,而从另一个层面思考,我觉得这些人即便有自己的公众号或类似自媒体平台,也“火”不起来,他们写的文章,恐怕永远也成不了“爆文”。
这看起来很悲哀,有些人一生写了几百万字,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平台上,还不如段子手的一个标题有“影响力”。当然,我可以这么安慰自己的阅读品味:在时间的跨度上,当100年后段子手的墓地已然无人续租而被铲平的时候,经典作品还是有人在阅读。
我认识一些嗜书如命的朋友,这些人读书读的多半有点不太正常,我和他们去吃小龙虾,也能吃出一股子酸味儿。如今,朋友圈转发的文章中充斥着心灵鸡汤和心灵泔水,这种浅薄的阅读让我的这些穷酸朋友十分反感,甚至一度,有朋友祭出了“你关注什么样的公众号,你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悲哀的论调。坦白讲,我不喜欢这种非此即彼的阅读观,比如我的硬盘里存在各种题材的岛国爱情动作片,但我自认并不是一个满脑子只有OOXX的色情狂。我不觉得喜欢读悬疑小说的人比喜欢读武侠小说的人更有品味,同样也不觉得读经典名著的人比读言情小说的人更懂得这世间的道理。
但我不得不承认,比如像丰子恺或者E.B怀特这样最优秀的散文写作者,如果他们开一个公众号,恐怕写上一辈子也很难突破100万的粉丝。E.B怀特这老头写的都是些他在农场务农时的所思所想,光看这题材和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就注定在公众号上火不起来。我们只对东莞的鸡感兴趣,谁会在公众号上去看一个美国糟老头子写他在缅因州农场养的100只红母鸡和36只白岩母鸡呢?
前些日子买了一本毕肖普的诗集《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我一直对翻译作品持保守态度,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这个名字,可见起名字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翻了翻这本传说中的诗集,才了解到毕肖普老奶奶经常用10几年的时间去写一首诗,数易其稿,每一个单词的运用都经过了无数日夜的推敲和思考。当然,我也可以怀疑毕肖普老奶奶实际上患有严重的拖延症,以至于一首诗写了十几年。
你会发现,即便是朋友圈上传播甚广的一些所谓“深度好文”,字数充其量不会超过3000字,这是典型的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要求新媒体和公众号的作者们,去追逐标新立异下的短平快内容,观点乃至标题成为吸引粉丝关注的重要指标,时代要求写作者们制造一种简单粗暴的观点或惹人愤怒的情绪,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写作者的媚俗,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营造出一种能够在普通公众之间自传播的蔓延式情绪,而并不需要完整的知识架构和逻辑结构,相反,用拉家常式的口语化表达,更容易制造出所谓10万+的文章。
我得说,比起盯着姑娘呼之欲出的胸脯看一个小时,拿出手机来看一段碎片化阅读的确是更好的选择,但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是如此明显——它实在过于浅薄而无力。碎片化阅读很难令人系统地了解作者所试图构建出的思想蓝图,也就是说,碎片化阅读往往只能提供一种浅薄的观点,而无法给读者提供完备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这简直就是看电影和看影评之间的区别。
经常有朋友让我推荐一些类似思维补丁这样的公众号,坦白说,这很难,因为我还没见过如我这等厚颜无耻之人,所以像补丁这样癫狂不正经的号也实在是很少。我一般的回答是,如果有时间,不妨停下碎片化的阅读,去读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书,当然,最好是一些经典。
所谓经典,我比较认同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说法: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一切的阅读都是误读。我个人喜欢看一些“我草原来是这样!”的文章,也喜欢去挑选一些令自己感觉不太舒服的书。
不过,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大号开始迎合大众喜欢的简单和浅薄的情绪。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固定阅读品味,乃至一味地迎合人性中对愤怒情绪的宣泄,当然会得到不少粉丝的关注和追捧,大家看着过瘾,而呈现关注量的节节攀升。粉丝聚合后,广告软文和商品营销就开始应接不暇的出现了,这是所谓草根营销大号的核心变现通路。这么想的话,这些大号的角色其实并不是写作者或智识传播者,而是商人的角色,这也就无可厚非了。
因为简单和愤怒,所以流行并肆虐。当然有很多阅读品味很高的公众号读者,但你的承认,90%的中国人一年都读不了10本书,相信我,至少有数量高达几亿的中国人,一年甚至都不会去读一本书。你不可能指望他们的阅读品味高到哪里去,这些人懒得去在阅读中获得思考,他们只是一味地需要借助一个标题或者一篇图文,获得一种或快乐或愤怒的情绪上的宣泄,而“商人们”只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已。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