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164篇文章
挺好听的一首混音,推荐听听。
头图by 《记忆大师》海报。
警告:以下内容涉及对电影《记忆大师》的严重剧透!
(一)
当我第五次在漂亮姑娘的朋友圈里,看到她们在吐槽《记忆大师》这部电影看了一遍根本没看懂的时候,作为一名灵魂有脚气的Boy,小超超觉得,我必须要出脚了,我必须要从灵魂的高度来深度解读一下这部电影了。
这部电影我刷了两遍,第一遍看是因为黄渤,没办法我太喜欢他了。但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问镜子里那个又帅又Man的天才少年(可以说是很不要脸了):你真的看懂了吗?
然后转身再次走进电影院,刷了第二遍。
可以说,《记忆大师》是一部手法高明的烧脑高智片,这主要得益于它不按套路出牌的呈现方式。

《记忆大师》的叙事很密集,记忆与现实,现实与回忆相互叠加,陈正道导演很巧妙地运用了Mise en abyme的手法来完成整部电影的剪辑和叙述。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非常强的逻辑性,基本上你打个喷嚏,就有可能会错失一个“前方高能”的重大线索。
整体上,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一个凶手,两名被害者,三个维度(现实、凶手的童年以及凶手的杀人记忆),四个主角(黄渤、段奕宏、徐静蕾、杨子姗)。很多人晕就晕在,被影片中相互叠加的三条叙事主线给整蒙圈了,最后分不清镜像和真实,以至于最后凶手浮现时,有一种强行扭转的感觉。
相信我,如果你再看一遍,会觉得整部电影的逻辑非常缜密,最终的凶手指向,简直浑然天成。

比如很多人质疑凶手的杀人动机。
凶手童年时每日生活在家庭暴力中。他的父亲完全将自己的妻子当成沙袋一样,每天都要用拳头暴揍。而凶手的母亲以及外婆的态度,“当然是选择原谅丈夫了”,“不能报警,报警多丢人啊!”
这让当时还是个孩子的凶手,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中,而这种恐惧则渐渐扭曲了他的心理。所以凶手在本该给母亲拿止痛药的时候,选择了安眠药,致使自己的母亲服药后溺死在浴缸中。
很多人问:为什么凶手要杀死受家暴的母亲,而不是想办法去杀死施暴的父亲?
实际上,这恰恰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因为这一安排,符合儿童心理学。
我想很多人在年轻时都会有这样的一种遭遇,在遭到父母或者老师的批评,尤其是冤枉的时候,作为少年的你,当时心里会想到去报复自己的父母吗?
不会,反而很多时候,年轻幼稚的我们,竟然会在心里有一种想要自杀的冲动,因为我们会觉得,只要死了,就轻松了,就不用再承受这些痛苦和冤枉了。
是的,当儿童遭遇远远比他们强大的人的侵害时,孩子们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反抗和报复,而是逃避。这是人类进化万年而自然形成的潜意识,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儿童遇到危险,逃避是最佳的求生手段,而不是站出来阻止和反抗。
所以,在当时还是一名孩子的凶手心里,既然他根本没有力量来反抗自己的父亲。那么,杀死自己的母亲,在本质上是为了帮助母亲脱离痛苦,脱离每天被父亲家暴的梦魇,在儿童的潜意识里,他认为这是他能帮母亲做的最好的一种选择。
而这个潜意识在凶手长大成人之后,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他。他希望帮助那些身陷家庭暴力中的女子走出泥沼,但这些女性的态度却都和他的母亲一样,选择一次又一次地原谅自己暴戾的丈夫,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隐忍和被伤害,甚至连报警都不愿意,反而指责帮助她们的人。
这些态度都令凶手再一次陷入童年的巨大阴影之中,他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能帮的都帮了,能做的都做了,但这些女性根本就不想离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在丈夫的拳头下呻吟嚎哭。
所以,凶手两次杀死处于家暴环境中的女性,其中一位还是自己的母亲。本质上,是童年的梦魇在影响已经成年的凶手。
从这个逻辑上而言,影片中的杀人动机,是充分的。因为在凶手由于家暴而畸形的心里,他并不是在杀人,他实际是在救人,他是在救那两个被家暴女子于水深火热中解脱。
(二)
导演陈正道在电影中还运用了很多非常高级的隐喻手法。
比如电影中几次出现的金鱼,似乎和故事本身毫无关系,有些莫名其妙的强加之感。

金鱼最开始以一道伤疤的形式出现。母亲的手被暴戾的父亲划伤后,为了安慰自己的孩子,母亲就在手掌上画了一条金鱼,说:“你看这样就不恐怖啦”。
然后,凶手的记忆里出现了漂浮在空气中的金鱼。当错装了凶手记忆的黄渤,把这一幕告诉给警察的时候,警察很自然地质疑黄渤是在胡扯,现实里根本不可能有金鱼在空气中游动,所以警察说:“你是不是把梦境和记忆给搞混了,这根本就是超现实的东西”。
在我看来,金鱼在电影里恰恰是一种隐喻。这条超现实的金鱼,所折射的,正是凶手童年时家暴的巨大阴影,以及家庭暴力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心理层造成的持续对抗和伤害,最终形成了凶手分裂而暴戾的性格。
(网上流传的《奇葩说》范湉湉解读《记忆大师》)
奇葩说的范湉湉认为:这条超现实的金鱼,是凶手段奕宏(天啊,我竟然把凶手直接告诉你们了呢,简直丧心病狂啊)对童年阴影的一个美化。而在我看来,范湉湉只看到了第一层,我觉得这条“超现实”的金鱼还有更深一层的隐喻:
段奕宏在成长的过程中,显然一直想冲出童年家暴的阴影,漂浮的金鱼代表了他想摆脱这段童年噩梦的种种努力,他像被他杀死的母亲一样,希望用美好的金鱼来粉饰自己曾经受到的巨大伤害——但是这种粉饰必然是会失败的,正如警察的那句质疑:这根本就是超现实的。

所以,这条超现实的金鱼,反应的就是段奕宏因为无法摆脱童年阴影,而分裂的内心:他童年饱受家暴的侵害,但却选择了杀死自己的母亲;成年后,他努力对抗暴力和侵害,甚至成为了一名警察,但他发现,有些暴力和侵害,并不是做警察就可以阻止的。
为了挽救身陷家暴泥潭中的女子,段奕宏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分裂的童年,再一次选择杀死这个可怜的女子,因为他不希望再有女性受到家暴的伤害,还是那句话:
在他心里,当时他并不是在杀人,他实际是在救人。
(三)
最后我要说,在我看来,《记忆大师》这部电影所阐述的道理,实际上是在致敬一位哲学家。
导演陈正道在《记忆大师》中,用了一段非常高级的镜渊的拍摄手法。
(《记忆大师》的镜渊片段)
当然,这种手法并不新鲜,在类似的烧脑电影《恐怖游轮》、《盗梦空间》、《源代码》中都有所运用。但是华语片中,的确鲜有这样大胆的尝试。
然后,这组牛逼的镜头过去不久,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
“我们不能为了抓住一个怪物,而制造另一个怪物。”
无论陈正道导演的真实意图如何,在我看来,这句台词本身,就是在向尼采(Nietzsche)致敬,尼采曾在《善恶的彼岸》中写到:
“与怪兽搏斗的时候要谨防自己也变成怪兽。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之后,这句话传遍了整个世界。
其实纵观整部电影,无论是这句台词还是镜渊的呈现手法,都在诉说着同一个轮回:
我们有时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厌恶的那个人,有很多人,在厌恶中挣扎,在厌恶中反抗,直至在厌恶中妥协,乃至,最终成为厌恶本身的俘虏。
就像《记忆大师》中,家暴的受害者段奕宏,最终却成为更大的暴力制造者。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简直不要太多:
厌恶权力的人,在攫取权力之后,反而比当初他所厌恶的权力更加专制、更加腐败、更加野蛮,即便他最初是权力的受害者。
很多贩毒的人,往往都是因为不小心沾染上毒品,他们对抗过,但最终却选择了成为毒品的俘虏,甚至怂恿和诱惑更多的年轻人沾染毒品,成为当初自己最嫉恨、最厌恶的那群人。
很多虚荣的姑娘,为了名牌包包援交、裸贷、卖淫,而实际上她们往往是曾经最仇恨虚荣炫耀的人,但最终,她们在嫉妒中妥协,在嫉妒中沉沦,直到自己也成为一个虚荣和四处炫耀名牌包包的女人。
……
太多了,这样的“深渊”,实在是太多了。
当你凝视着深渊,记住,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与魔鬼搏斗的时候,有时候,最悲哀的其实并非是被魔鬼杀死,而是你自己也变成魔鬼。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有多少人在黄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