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网络
01
有一期《奇葩大会》,一个叫冉高鸣的选手贡献了一段大型尴尬表演。
彼时,他已经在综艺圈小有名气,相对于其他参赛选手有着更丰富的综艺表现力和语言表达力,是最有望脱颖而出的选手之一。
但是舞台上的他穷尽本领,却用力过猛,幽默变成了讽刺,让导师高晓松大为光火。
眼看晋级无望,他吐露心声,说出多年来主持出身的自己深陷焦虑之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危险的喷火表演。
当年看到这里时,我还是未经世事的学生,总觉得冉高鸣很矫情,并不为他的袒露动容。
现在想来,他的慌张和用力无不让人心疼,是我们这焦虑的一代人的缩影。
02
前段时间,在北京工作的同学田澄来济南出差,因为返程赶上了出行高峰,就留下来约我们几个本地的好友小聚。
难得人聚得齐,一行人在ktv唱到沙哑,然后找了间甜品店各自聊聊近况。田澄的故事最多,她最近刚刚跳槽,换了毕业以来的第三份工作。
正聊得兴奋,她突然叹了口气说:“好久没这么颓废了,玩了两个整天,感觉有点焦虑,心里不踏实。”
所有人都默契地看着她,发出“噫——”的声音,像到了德云社专场。
在同龄人中,田澄是那种既有天资又肯吃苦的优秀。现在,优秀的人正享受着难得的清闲舍不得离开,又为浪费时间如坐针毡;明明有所成绩,又备受自我质疑的煎熬。
“我如此克制自己不依赖舒适圈,让自己变得更好,可为什么心里一点都不踏实?”
“那,怎样算是变得更好?”
是自己心目中的更好,还是别人眼里的更好?是已有的收获,还是不停地追求?
田澄犹豫了一下,一时没有回答。
世界像是一个大型焦虑售卖机,戳破了一些膨胀,也将更多的人裹挟其中。奋斗时替自己委屈,消遣时恨自己颓靡。
不知这是不是“更好”本来的样子?
03
我跟田澄关系不算亲密。她是一个把励志当成人生信仰的人,朋友圈状态永远是洒鸡血一般的斗志昂扬,人也总是停不下来,忙碌于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交。
或许正因如此,她总给我一种不真实的距离感。就像有一个人一直在前面喊着口号奔跑,你本想在后面闲庭信步,却不由得被嘹亮的声响和围观的赞赏吸引,不知不觉就乱了阵脚。
这样的生活无疑充实,可忍不住的抱怨又总是出卖她——在强迫自己逃离舒适圈的路上,她并不快乐。
田澄有着冲锋式的成长过程,她的母亲是重要的幕后推手。田澄曾经说,从小到大的考试,如果她是第一,一切云淡风轻,如果掉下榜来,必定是一番痛斥。
还有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只要母亲觉得有用的,都要让她尝试过,最好考出证书,留待将来可能的用武之地。
母亲要求她做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永远看到自己的不足,永远看到别人的长处。
对她来说,满足已有的成就,就是最大的风险。长期的压力影响下,哪怕多一点娱乐都会让人感到愧疚和自责。
眼前的一定是不够好的,一定要走出去,去北上广,去国企,去跳槽,去创业。
可是,都说走出舒适圈,谁又能为舒适圈外的生死艰险负责?没有人安慰过一颗疲惫不堪却依然自卑的心,告诉它即使走得慢一些,也不算差。
何炅安慰失败的冉高鸣:“你的努力让所有人看到了,甚至看穿了,是时候学会举重若轻了”。
是时候学会举重若轻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历经火炼变身钢铁。一次次强行逃离,就像一次次将自己连根拔起,不知归宿,更不知自己究竟能根深何处。
04
作家蔡澜开通微博之后,常常在兴起时与读者进行问答互动。他满腹学识,却从不引经据典,永远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暴:
“蔡先生,女生要不要主动追男生?”
“要。”“蔡先生,我和同事发生了关系。但之后他就不理我去和别人暧昧了,我该怎么办?”
“学他。”
像调侃一般惜字如金,不含鸡汤却醍醐灌顶。直到一个读者问他:
“蔡先生,请问如何走出舒适区?”
“你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
“大家不都这样说吗?呆在舒适圈里,早晚被社会抛弃。”
蔡先生终于正色道,“把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生活习惯妖魔化,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一语中的,也确实是蔡澜式的解法。
作为公众眼中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先生真正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品过无数美食,以及无数……女人。这一点他毫不避讳。
第一季《十三邀》有一期对蔡澜的访谈。采访者许知远像一个旧时代的公知,怀念辉煌过去、追求宏大情怀、崇尚宏大精神,他笨拙又执着地发问,企图挖掘出每一个嘉宾心底隐藏的对改变世界的不甘与渴望。
在他眼里,蔡澜的才学无疑是大材小用,他本可以创作对社会影响更深远的作品,却偏偏遁入饮食男女,带头成为娱乐时代里的“享乐主义”。
他一次次追问蔡澜,“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这句文天祥的临终之言,饱藏了一个忠臣热血报国的慷慨,也饱含了许知远式的偏见:你所拥有的一切,如果不能为人所知,还有什么用?
蔡澜用一次次大笑绕开了他的执拗,然后告诉他,“你想得太多了”。
没有别人眼里的成功人生,没有时代肯定的有价值的人生,只有自己心中的快意人生。
05
近几年,舒适圈被各种励志文疯狂diss,似乎追求稳定就是不思进取,享受当下就是自暴自弃,只要是体制内,就必然等同于没理想、没趣味,在无聊中终老。
正能量以鼓舞之名,挥动着辫子驱赶着我们,只要慢下来,就会被打下耻辱落后的印记。
当人生的价值被一套尺度定义,所谓赢家也就越来越面目统一。
可如果你回头,就一定会发现,没有无缘无故的抵达,所谓舒适圈,分明曾是自己一石一瓦筑起的港湾。
我也一度深受舒适圈理论的蛊惑,觉得安于现状犹如温水青蛙,若活得精彩,就要敢于折腾、不断折腾,翻得起水花、留下痕迹,不管是吻痕还是伤痕,才不枉年轻奋斗过一场。
实际上,存疑的不是舒适本身,而是本身不够舒适,不足以应对未来世界的变化,抵御不了潜在的危机,撑不起自己想有一番成就的野心。
跳出舒适圈不是为了自虐,而是为了找到人生的平衡点,既能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能体会追求的快感。如果这个平衡点在圈内就可以找到,何必冒着水土不服的风险,一次次进行推翻和重建?
在选择与选择之间,我们不是温水青蛙,我们是井底之蛙。若要看见更大的世界,不必跳入另一个井里,而是开疆拓土,打造真正的舒适圈。
然后有一天,你抬起头发现,苍穹之上,既见明月,又见星空。
推 荐 阅 读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如何渡过人生的低潮期?
“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是懂得取悦自己”
为什么“渣男”比“老实人”更受欢迎?
*作者介绍:歌一白,衷曲无闻签约作者。外表是大家眼里的温柔少女,内心里住着野马和草原。有缘萍聚,且歌且笑,当浮一大白。